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水利文化>正文详情

向上流淌的河

作者:温洁发布日期:2019-06-05 09:08
分享到:

作者:温洁 安康市第一小学

故乡有一条河,碧水清澈,绕过山,绕过树,绕过村庄,流向远方。

这条河有个清澈而响亮的名字:五堰河。其发源于汉滨区洪山镇海拔最高的漆树垭村张家院子,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飘荡在秦巴山南麓凤凰山脚下。由浅浅小溪变为宽阔河流,最后汇入汉江,融入长江。河水顺山势而流,时而缓,时而急,时而宽,时而窄,最宽处十米有余,最窄处也有四五米,蜿蜒曲折地流淌。没有人知道它起源于何时,终结于何地,只知道它流经双柏树村时,用千年时光孕育了两棵高大的柏树。河便有了厚重的历史感,树因河而有了名气。

在我的记忆里,五堰河畔的人们都非常珍惜水资源。河两岸的人们很勤劳,他们倚仗着这水的丰盈与润泽,开垦荒地,开造水田,这里很早便有了“稻香阵阵与荷争艳”的美景。80年代初期,土地包产到户,我的父亲首先尝试将河边的两亩旱地改造成水田,先后忙碌了大半年,用双手,用铁铲,铲走了旱地的碎石和杂草,一抔土,一抔土,夯实田基。那时候我仅能帮父母从河里搬小石头到地边,那些不规则的石块在爸爸的手中就砌成了直线般的田坎。朝起暮归,一家人忙忙碌碌,终于实现了挂在祖母口上的祈愿——“多劳动就有米饭吃”。正因如此,我的童年时代涂抹上幸福的色彩,书包里常有白面馍馍和白米锅巴之类的干粮,还乐意和同学们分享。

90年代,五堰河畔掀起了修建水田的热潮。河畔那些贫瘠的旱地,旱地里的高粱和玉米,逐渐变成了一畦一畦的水田,夏季的水田里秧苗喧嚣,蛙声争鸣。遇上细雨蒙蒙,父辈们披着蓑,戴着笠,在田间除草,为秧苗施肥。勤劳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方式,乡亲们纷纷效仿,五堰河畔的人们在勤劳中不再缺吃少喝。那一弯浅浅的富硒水,化作水稻最好的甘霖,滋养的水稻化作人们最美的晚餐,成为贫穷岁月最珍贵的救命粮。

21世纪载着农业现代化,翻山越岭,来到乡村,手扶犁铧不经意间被搁浅,机械耕作代替了弯腰躬耕,不变的只是这条清澈的河流,还有河流与土地的相互挚爱。贫穷悄然走远,挖掘机改建的大片水田,书写着时代的变迁,成为脱贫致富的标杆。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五堰河畔的这些零散水田已经被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这里的人们成为新世纪真正的受益者。当我一次次漫步在田坎上,聆听着河水婉转歌唱,就会情不自禁地朗诵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与五堰河,五堰河与这片土地,一刻也不曾分离。

飞速发展的21世纪已经步入新时代,五堰河孕育的农产品走上了产业化之路,“富硒”成为它最响亮的名片。这条普普通通的河,一直以来默默滋养着一方生命。祖母的“多劳动就有米饭吃”早已被传颂为“家风”,我的父辈,我的兄妹,充分发挥富硒水资源优势,在层层叠叠的水田里种植富硒水稻,沟沟坎坎的坡地种植魔芋和豆类,高低起伏的山塬种植茶叶、板栗、花椒、核桃、甜杆,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建起了康硒水厂。洪山盛产的富硒香米和富硒食品远销国内外,洪山制造的康硒矿泉水是养生的佳品,洪山酿造的富硒甜杆酒成为乡里乡亲招待贵客的佳饮。各种富硒农产品搭上了电商营销快车,带动乡亲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生命的意义就是造福人类,陆游笔下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千多年后,在故乡有了最好的呈现。

如今,城市的快节奏常常让灵魂跟不上前行的脚步,亲近河流便可舒缓行走的速度。河水潺潺,总是映着岁月的模样。轻步于河边的水泥道,春赏河岸菜花黄,夏看水稻成诗行,秋听机器收割忙,冬尝富硒腊酒香。徜徉于河岸的休闲广场,抬头是天高云淡,山高水长,繁星点点,低头是晨风牧歌,花香饶蝶,轻舞飞扬,好一幅宛若天成的“乡村胜景图”。

这条清澈的河,源远流长,养育着祖祖辈辈。一年四季,都在默默浸润这片土地,滋养土地上的生灵,净化生灵的心境。即使是烦躁的夏季,这里依然水面平静,倒映出蓝天的辽远,河水深深,鱼虾欢腾,沙石清浅,孩童嬉戏,老人悠然。河水仿佛从大地的脉搏里流过,从来不会吝惜和寂寞。

河水静流,岁月安好。人有了河水的浸润便会向高处攀援,水有了大地的灵气便会朝气蓬勃,随着时代的节拍向上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