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源污染治理——大局为重,不计得失
陕西省白河县白石河流域硫铁矿储量丰富,到1998年底,全县共有采矿洞151个。为确保一江清水,白河县委、县政府果断关闭了所有开采矿点,并积极争取项目实施污染治理,2005年以来,共投入项目资金1100万元。与此同时,白河县关闭了所有黄姜深加工企业和硅铁厂等15家污染企业,财政每年因此减收1000多万元。县内的重点企业全部建设环保设施,废水、废渣、废气必须达标排放,否则予以关闭。
不光是白河县,整个陕西省都采取了坚决措施,加快治理工业污染,库区共关停排污不达标企业65家,污水排放总量减少近35%。
面源污染治理——绿了山川,富了农民
湖北省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之一,该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战略,围绕丹江口水库着力建设三道防线:在库周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修建拦沙坝和简易水质净化设施等,构筑生态缓冲防线;在农田开展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建设农地综合治理防线;远山则封山育林、大力推广沼气等柴薪替代能源,营建生态自然修复防线。丹江口市在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建成了茶叶、柑橘、药材、板栗等经济林果基地4.69万亩,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流域一品的产业化格局,现在项目区“山顶松杉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下瓜果飘香”。2005年治理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8元,是治理前的3倍。
水土流失治理——改天换地,美化环境
“干旱三天地冒烟,雨涝三天光石板,驴要打滚没场地,月亮能把苗晒干”,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曾有专家断言陕西省白河县是一块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而到白河县中厂镇石梯村采访时,这种感觉却不强烈。约60度的陡坡上栽种着一棵棵半人高的树苗,多年的滑坡体上出现一片片顽强的绿色,山脚下五六级石坎垒起来的石坎梯田里栽种着庄稼,河边长长的护田堤修筑得整整齐齐。已经下了好几天的雨,但田边沟渠中流淌的都是清水,看不见泥沙的踪影。村民蔡大林告诉记者,解决了水土流失的后顾之忧后,村民们种木瓜、魔芋,种桑养蚕,乡亲们的年收入基本上都翻了一番以上。
这一切都归功于当地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力。这些年来,他们大力治理水土流失,把一筐筐泥土生生地背上山,在岩石上炸出一个个苗坑,往坑里填土浇水,使得树苗得以成活。全县修田造地累计砌石坎长3.5万公里,相当于7个万里长城。如今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36%,县内河流出口断面水质都达到了二级标准,生态环境日益好转。
“留住青山绿水,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保证把一江清水送到北京,对水源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陕西安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全学道出了南水北调水源区人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