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县区水事>正文详情

紫阳:围绕民生改善抓“丹保”

作者:发布日期:2009-04-17 11:17
分享到:

 

地处秦巴山区的紫阳县,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简称“丹保”工程)的机遇,坚持围绕“三边”,采取生态、生物、工程三大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达到了工程建设与民生改善共赢的目的。

 

紫阳县属首批启动实施的“丹保”项目县,工程共涉及7个项目区、26条小流域,覆盖22个乡镇,总投资达1.87亿,其中国家投资达9000余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1.31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294.19平方公里,自然修复337.12平方公里,是县内投资大、辐射面广的民生工程之一。为把这项工程实施好,该县在工程建设中处处围绕民生改善这个主旋律,收到了很好成效,至目前,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9平方公里,新修坡改梯150公顷,经济林1005公顷,营造水保林1620公顷,生态修复3115公顷,新建蓄水池194口,堰渠4.4公里,疏溪固堤5公里

 

在规划理念中围绕民生改善。在“丹保”工程规划中,立足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按照“山项封禁治理、山腰坡面整治、山脚疏溪固堤”的大原则,围绕山、水、田、林、路、渠、园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实行蓄引结合,排灌并举,上下兼顾,沟溪兼治。在规划中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作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一个项目区一个品牌、一条流域一个特色。

 

在治理措施中突出民生改善。在治理过程中,围绕路边、河(沟)边和集镇周边,采取生态、生物、工程三大措施,实施精品样板工程。通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完善和新增水利工程,不断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率,使群众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在生态措施上:坚持建封禁牌与植树种草相结合,建围栏网与舍饲养畜相结合。通过提高涵水保土能力,防治水土流失。在生物措施上: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坚持项目建设与发展茶、桑、果等主导产业相结合,通过增加群众收入,来保证生物措施的生命力。如:林本河小流域重点发展蚕桑、沙坪河小流域重点发展蚕桑和油桐,唐么子沟小流域重点发展茶叶和柑桔,因选择了群众喜欢的产业,保证了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在工程措施上: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工程内容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在林本河小流域,作到了河边有堤,堤上有路,堤内有渠,渠内有田,田间路还进行了硬化。通过整治,保护了农田,改善了灌溉条件,将原先不规则的田面变成了方格田,改善了耕作条件,每年增收300元以上。在唐么子沟小流域,坚持田坎等高、田面等宽、土层等厚的原则,通过坡改梯,作到了田边有窖、田间有路、路边有沟。原先的陡坡地现在成为水平梯地,而且能引能蓄、能排能灌,群众购置了微型耕作机械,并建大棚发展蔬菜,每亩增收万元以上。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不仅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产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还使群众的收入成倍增加。

 

在投入方式上激发内在潜能。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撤并以及“两工”取消,过去那种以行政推动为主导,以农民投工投劳为主体的治理水土流失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群众投入已成为制约水保治理工程的重要因素。该县通过解民意、察民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工程建设让群众自己作主,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积极投入“丹保”工程建设的热情,促使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通过逐村、逐户、逐地块调查摸底统计,调什么苗,调多少苗,修什么工程,修多大规模的工程,由群众自己决定,充分激发了群众的投入潜能。自“丹保”工程实施至今,累计完成生物措施2625公顷,由于符合群众意愿,90%以上都是由群众按要求挖坑栽植。政府只提供苗木,由群众自栽、自管、自有、自己受益。在坡改梯工程建设中,政府只负责修田坎,群众负责整田面,修田损毁的青苗和耽误的季节群众也不需补偿,在唐么子沟小流域的坡改梯工程中,群众平整田面每亩投劳达70余个工日,按照当地的民工工资水平,折合人民币4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