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市直动态>正文详情

人民日报:旱涝交织,水利如何保丰粮

作者:发布日期:2010-12-27 08:52
分享到:
 编者按: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我国粮食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七连增”。丰收的背后,是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措施的落实;丰收的背后,是多年来我国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的结果。

  水沛则粮足,粮足则天下安。旱涝交织,凸显水利工程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也暴露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切实增加投入。本报组织记者赴全国部分粮食主产区,深入调研农村水利,探讨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如何突破水利设施建设的制约瓶颈,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形成农村水利建设的新局面。  

  干旱,西南特大干旱;暴雨,多省严重洪灾。今年旱灾和洪魔的肆虐,至今仍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今年以来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威胁着粮食安全,考验着农田水利对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困难之年保丰收,农田水利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今年粮食实现连续第七年增产,但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仍不牢固。在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和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面前,必须坚持不懈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抗灾保丰收,有无水利两重天

  农田水利为粮食丰收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今年入汛以来,12轮强降雨袭击湖南,数百万亩农田受灾。在暴雨洪灾面前,即便是在“鱼米之乡”湖南,有无水利仍然是两重天。

  地处韶山灌区的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数千亩农田今年再获丰收。新桅村农民刘利海说:“渠道四通八达,大水来了也不怕,一天就能排干。”韶山灌区管理局局长袁建明指着灌区的设施说,这186公里干渠、1186公里支渠,就是灌区80万亩农田抗灾夺丰收的有力保障。

  而在湖南省衡阳县高炉村,记者了解到的是另外一种情形。高炉村“水袋子”田,因为水利设施欠缺,粮食减产。村支书贺发生很无奈:“由于没渠道、加上没泵站,这600多亩水田让大水泡一回,产量就减了一半。”

  农民渴望着丰收,渴望着水利。在十年九旱的山东省博兴县,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保障了这里的粮食生产。“有了工程抗大旱,没工程只能瞪眼看,水利是咱庄稼人的胆。”姜韩村农民张广彬说:“这两年政府投资引水源、修渠道,村里的8000亩望天田用上了黄河水。今年春旱,小麦都浇了三次水,亩产上了千斤!”

  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博兴县县委书记初建波告诉记者:“我们县80万亩耕地,灌溉面积已发展到63万亩,去年粮食产量45万吨,近九成产量来自灌溉面积的贡献。”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粮食600亿斤的目标靠什么实现?湖南水利厅工管局副局长刘振林说,全省5700多万亩耕地,靠种双季稻,就能种出7800万亩粮食。如果没有水,再好的种子也用不上。在湖南,72%有灌溉条件的农田,是稳粮仓的关键。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以湖南小农水项目资金为例,2005年中央投入1200万元,近几年逐年增加,到2009年起投入超过1亿元。衡阳县副县长杨秋良说,过去一个县投十几万元只够撒“胡椒面”。现在投入相当于前十年的总和,瞄准灌溉“死角”投入,能集中力量解决实际问题。

  中央投入的增长,带动了农田水利恢复性增长。江西省今明两年将投入120亿元,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年”活动,化水害为水利;湖南全面启动20处大中型灌区建设,省财政拿出4亿元用于山塘清淤,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山东滨州市开展“林水会战”,在盐碱地上建粮仓,近年来建成(总)干渠、支渠、输沙渠等850多道(条)、4200多公里,使控制灌溉面积达到583万亩,计划用5—10年把全市农水工程治理一遍。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到今年底前,我国将全面完成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亿亩耕地将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27亿亩。到2020年将基本完成43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基本完成后,可形成节水能力188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6亿公斤。力争在2020年前基本完成全国1500多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新增灌溉面积76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亿亩。

  灌溉有保障,土地焕青春。山东滨州北石村村民陈凤兰说,两年前,这里的盐碱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除了芦苇基本不长草。现在,通过沟渠引水、碱水外排,每块方田可实现5天一轮灌,小麦亩产已稳定在400公斤左右。江西省首期20个“小农水”重点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万吨;河南省浚县王庄乡3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创出611.6公斤的新纪录……

  有无水利两重天,一个个项目区就是最好的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3.93万亿元,防洪减淹耕地24亿亩,年均减少粮食损失1029万吨。目前,全国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6414处,占全国耕地面积48%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防洪除涝体系初步建成,农田水利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旱涝灾害日益频繁,农田水利依然“吃老本”

  水利保丰收,基础还需夯实

  南湾湖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清澈地铺向天边。“这75平方公里的湖面,关系着灌区11.24万亩农田是否丰收。水库运行50多年来,累计拦蓄洪水246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670万亩,增产粮食69亿公斤……”指着浩瀚的湖面,瘦瘦高高的钱长琨跟记者算着水利保丰收的细账。作为河南信阳市南湾水库管理局局长,老钱深深地感到,水利保丰收的成就可喜,但水利设施的损毁和不足,正威胁着粮食生产。

  信阳不愧为中原的米仓,粮食产量年年过百亿斤。实现信阳米仓旱涝保丰收,南湾水库可谓居功至伟。“南湾水库现在能发挥的灌溉效益,主要是在吃老本。”老钱讲,南湾灌区1952年动工建设,属于典型的边建设、边设计、边改造的“三边工程”,工程标准低,遗留尾工多。灌区建成后,没有正常的维护资金投入,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在衰减。好不容易盼到了1999年水库除险加固的技改资金,南湾水库终于喘了一口气。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1.7亿元,处理险工险点48处,解决了不少卡脖子的工程问题,但南湾水库“吃老本”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大型水利工程“吃老本”,小型水利工程呢?

  “直到现在,我们用的还是大跃进的水,种的还是学大寨的田。”记者来到江西高安市荷岭镇的大石口水库时,三塘村村民黄余粮正站在不断渗水的坝底,望着残破不全、杂草丛生的灌渠发呆。“一旦把这剩下的渠壁也冲垮了,那灌溉时可就真没指望了”。

  农田水利“吃老本”,农田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粮食安全的基础难以牢固。湘潭县石潭镇马家桥用水户协会会长刘利海说:“渠道像筛子,上游放大水,下游不见湿,水稻播种时间要晚半个月,产量打八折,每亩灌溉成本高达40多元。”在全国,许多地方抗旱浇地,只能靠应急挖井;抗洪排涝,靠临时买水泵。这样的“急就章”,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农田水利根本问题,也远远不能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是我国农村水利的突出问题。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一直在加大投入力度,仅2009年一年,中央和地方对水利的投入就达1700多亿元,但相比农村水利对投入的需求来说,投入规模还是不够,对小型水利投入的连续性难以保证。

  江西省高安市水利局副局长晏金波算了一笔账,高安市灌溉农田改造资金需要13.42亿元,2009年中央、省级财政投入高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约3000万,按照这个投资强度,需要40年才能完成。投入不足的背后也暴露出主体缺位的深层次问题。“用水大家抢,坏了没人修”,高安市石脑镇原水利站站长汤国良说,作为最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现在水利站撤销了,新的服务组织又没有跟上,全镇只剩下3个水利员,水利设施难管护。

  一方面是水利保丰收的基础不够牢固, 一方面是我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要求不断在提高,水利保丰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央强调,要稳粮保供给,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说:“实现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于水。”

  只有在体制机制上深入改革,水利保丰收的诸多障碍才能有效克服,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才能实现。“不断增加水利投入,深化农村水利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深入推进节水灌溉,我们这样一个产粮大省才能持续不断地保障粮食丰收。” 告别河南的时候,省水利厅副厅长李孟顺的话犹在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