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自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到201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10处,累计受益人口达24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83%。走在了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前列。八年时间,特别是水利改革以来,该县通过“做好科学布局、抓好水质保护、强化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的新路子。
做好科学布局,打牢群众安全饮水基础。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惠及民生的一项德政工程。要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首先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近两年来,该县为扭转饮水工程建设效益低下,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提出了“宁大不小,能联不单”的规划思路。将原来单村式供水逐步向集镇和联村式供水转变,根据人口分布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规模效益,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 2010年建成首个农村联村供水工程绕溪镇关庙村供水工程,用一处水源解决了关庙、两河和蓼坝三个村近2千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2年,一次开工建设了8个集镇供水工程,解决了近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3年又一次开工建设10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这些集镇和联村供水工程的实施,不但从设计、规模、设施上有了新的进步,还为国家节约了资金。
抓好水质保护,促进群众饮水安全。
“这么好的水只能喝、只能煮饭用,若用来洗脸和洗衣服太可惜了”“是呀,和以前的水没法儿比”,瓦庙镇群众在水厂建成后相互赞叹道。
近年,该县千方百计让百姓用上放心水,不断提高水质质量。颁布了《关于加强县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通告》,建立了源头保护的长效机制。建成了“紫阳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水利部门在每建一处饮水工程,首先对拟用水源进行取样,送专业部门化验,确保水质符合要求。
在夏季枯水期时,县城6万余群众用水问题受到影响,为解决群众饮用水问题,该县从汉江提取江河水,进行净化后,供应县城群众。为保证水质安全,该县政府在2012年毫不犹豫的关停了年创汇占安康市出口创汇总额60%以上的企业,也是该县唯一的一个出口创汇工业企业——红蝶化工公司。2013年,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161万元,日供水能力8500立方米,引水管道13余公里的后备水源工程。确保县城群众未来8万人吃水安全问题。
该县沿江沿河两岸生活居住4万多户11万余人。针对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投资1.3亿元兴建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据统计,到2013年底,该县在远离水源地累计建成16个集镇垃圾堆放场、320个生活垃圾堆放池。这些措施和工程,保证了饮水质量的“源头”,确保了群众用上安全放心水。
强化建后管理,确保群众安全饮水不断流
工程建成后,管理是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和群众长期受益的重要措施。俗话说“一年建、二年修、三年吃水犯了愁”,真实的再现了重建轻管的危害,大大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寿命。管理上跟不上,直接影响群众饮水问题。
近年,为了便于工程建后管理,该县从深化管理体制入手,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供水企业化、人员聘用制、收入统一管”的管理体制。在2006年成立了“村镇供水管理总站”,负责对各集镇及联村供水工程统一管理。总站性质为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总站站长由水利部门委派,设有财务室、水费稽查室、材料供应等科室。同时根据集镇区域划分成立了12个供水分站,主要负责供水设施日常维护、水费收缴、水质监测等工作。各分站配备2-3名管理人员,由总站聘用合同制工人,待遇参照同期社会工资标准制定报酬,年终对各分站进行严格考核,实行浮动工资,提高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这样既解决了县上苦于成立机构无编制问题,又解决了集镇供水工程无人管理的局面。在收入管理上,实行报账制,各分站按季度将水费收入以及安装收入全额上缴总站,总站根据生产经营效益,合理调配,有效的解决了个别供水站运转经费困难问题。
如今,打开水龙头,水便哗哗地流出,农家妇女用清冽的自来水做饭、洗衣服…..他们含蓄的笑脸,告诉了我们生活变得如此轻松和安逸。老辈人会发现身边的人,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在悄悄的发生改变,过去洗的是盆浴,现在用的是淋浴,而且是太阳能,原先用的是旱厕,现在用的是马桶或蹲便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