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县区水事>正文详情

【治水2014】白河:避让与治理并举  防御山洪地质灾害

作者:发布日期:2014-07-29 08:50
分享到:

 

中后高山地区进入汛期后,局部强降雨和海洋气候影响形成的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容易引发山洪暴涨、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且具突发性、不稳定性和摧毁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为了有效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根据气温气候和自然环境运动规律,并联系人类社会活动影响因素,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避险技巧是确保度汛安全的根本保证。白河县是山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各级政府高地重视灾害防御工作,通过宣传普及防灾知识,加强防御措施,实施灾害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恶性灾害的发生,取得了较好效果。

 

基本情况

白河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山大沟深,坡陡岩峭,地质结构松散,区域性气候环境变化无常,典型的山洪地质灾害多发区,境内760余条大小河流沟溪纵横交错,全县136处危险河段,442处危重滑坡隐患遍及全县12镇,自然灾害隐患分布广,类型多,稳定性差,易发性强,受威胁和影响的群众居住零散,信息传递环节多,预警信号警示性弱,局部突发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可能出现滞后,群众经常性的遭受山洪地质灾害和危房危居的严重威胁,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是全县防汛工作的又一主战场。

 

预防常识

勘察环境。自然灾害隐患点,尤其是滑坡隐患点,往往没有明显的表象和迹象,产生滑坡的条件主要有震动、失重、干燥、多水等因素,汛前普查只能初步或者粗轮廓的判断,对一些已经出现过局部裂缝和移位而没有形成灾情性滑坡的坡体或坡面,证明滑动已经受到限制,而可能产生巨大滑坡险情的往往没有明显征兆,未知因素更多,因此,要仔细查看坡面或坡体的上沿,有没有呈线性的松动现象,草木植物有没有明显的倾斜,看坡面或坡体的下沿,有没有新露出的泥土和石块,看坡面或坡体的边沿,有没有错位变形的物体,滑坡前夕都会有表象性的信号,通过仔细辨认都能得到信息。

辩听噪音。大地是导体,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完整的活动过程,在一定范围能通过大地这个导体把信息传输到各个角落,山洪暴发,一般能提前听见轰鸣声,泥石流能提前听见剧烈的摩擦声,滑坡能提前听见沉闷的撕裂声,因此,居住在河沟沿岸和山体周围的人户,遇有降雨或者特别干旱时期,要注意辩听异常声音,不能把电视机、收音机等有声器具音量放得过大,夜间更要提高警惕,养成监听灾害声响的习惯。

嗅觉异味。自然界发生异常现象,都能提前散发异样的气味,最常见的是腥味和臭味,这就是大地产生不和谐而诱发的气体,生物界对气味最敏感的动物和昆虫,它们对此能随时作出反应,浓重刺激的气味程度,意味着发生意外的距离和轻重程度,并结合动物昆虫对气味反应的速度,我们能对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作出相应的判断。

生物感知。就是感知,也是生温的理论体系,我们常见的蚂蚁搬家、青蛙上岸、河鱼跳跃、树叶变色等现象,是生物界对此做出的化学反应,反应的距离、速度、范围,都是对自然灾害的程度做出的对应,人们往往通过观察生物的活动,获取自然界的信息,因此,感知是间接了解方法,也是最通常最简便的掌握灾情信息的途径。

 

防御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用于防御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通过植树造林,增加草皮覆盖率,保持水土,提高水土涵养能力,使土地尽量的吸收留住自然水分而不形成径流,减少雨量的过分集中导致发生山洪和泥石流。

工程措施:针对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方案,对即将形成的滑坡体,主要采用卸载、锚固、排水的方法,对受山洪影响的区域主要采用建防洪堤、护堤,疏浚河道、改善行洪条件,限制洪水四溢泛滥,减少损失。

预案措施:汛前针对不同险情隐患,提前制定了安全转移方案,明确了组织责任,预警信号,转移线路和安置方法,进入汛期,特别是进入过程强降雨时期,转移和被转移人员,一旦遇有险情,切要服从指挥,不能盲目行事,配合有效地实施安全撤离,避免人员财产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避险迁移:全省实施了重大扶贫迁移行动,我县计划今后十年完成1.77万户7.1万人的十年移民搬迁任务,其中包括避险迁移群众,通过这种方式,提前把居住在危险地区周边群众长久的转移到平安地区,彻底解决隐患威胁。

 

工作成效

各级各部门早安排、早落实、早动手,对山洪地质灾害做好充分的前期防御准备工作,落实责任,制定方案,立足于早来洪水,来大洪水,早滑坡,大滑坡,把提前转移群众作为防御地质山洪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组织好、安排好、落实好,取得了好的效果。

引导人们走出认识误区:群众习惯于认为住了几辈人,都不曾发生意外,河里涨水是平常事,重大自然灾害毕竟很少,注意就没事,对山洪防御抱有侥幸心理。对此,水利防汛部门汛前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安康市防汛减灾警示宣传教育月” 活动,组织人员下基层,进田间,入农户,对水利法规政策和防汛知识进行了系统宣传教育;国土资源部门编印发放万余册防灾知识读本到镇到部门,让自然灾害防御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必修课,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和减灾意识。

演练队伍提升应急能力:山洪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能纸上谈兵,各类抢险队伍把实战演练作为防汛准备工作最重要的一环,组织好,训练好,练就成能打大仗,打快仗,打恶仗,打胜仗的队伍。汛前,县防汛指挥部下发通知,对各级各部门组织山洪地质灾害抢险演练进行部署,并提出要求,各级各部门组成的抢险队立足于早来洪水,来大洪水,危重滑坡的险情类别和程度,遵循以人为本,开展抢险救援,各地群众积极配合,群防群测有了坚实的基础。

山洪预警走进千家万户: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往往位于偏僻的中后山区,是信息相对不发达区域,雨水情信息和预警信息传递容易出现滞后或减弱,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近年,全县建成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系统,随时把防汛信息传递至千家万户,县城和重点集镇村组建立了预警广播系统,全县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把雨水情信息及时的传递至各个部位,保障了信息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为抢险救灾抢占制高点。

工程防御低洼逐步填平:全县境内白石河、红石河、厚子河、冷水河等流域沟溪700余条,位于河沟沿岸集镇院落50余处,重点危险河段130余处,过去河堤设防了无几处,且设防标准很低,近年来,水利部门投资新建30余处集镇和重点居住区防洪工程,并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对20余条小流域的村组和规模农田地块修建了防洪堤岸以及护岸,并且逐步提高了人防工程标准,使一些涨水必淹区域有了一定的防洪能力,河沟工程设防低洼逐步填平。

防洪组织行为逐步规范:自然灾害防御工作以往多凭经验,很容易犯主观性错误,习惯于套用个别范例和做法,当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就会陷于被动,几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完善乡自为战,村组自救,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灾害防御工作上自领导下自干部群众,严格遵守安全纪律,防汛工作真正做到有案可依,有案必依,规范防御工作程序,确保夺取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工作的全面胜利。

山洪地质灾害防范与江河洪水防御是白河县防汛工作的两大主战场,全县各级和广大群众始终铭记安全是生产力信念,不断完善防御措施,熟练掌握避险技巧,努力提高灾害防御水平,实现大灾少损失,重灾不死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