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县区水事>正文详情

【治水2014】宁陕:既绿山川也富民

作者:发布日期:2014-08-29 11:07
分享到:

 

“这个项目好呀。现在种田不用牛了,收的时候也不用人背了,全是机械化作业,三轮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把粮食拉回来,走路一脚平,太方便了。”提及小流域治理,贾营村村支书李生学高兴地说。

“自从村里实施小流域治理,我们这里的山头更绿了,河水变清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家里开的农家乐生意也更旺了。”说起小流域治理带来的变化,家住龙泉村的村民王明强说。

宁陕,位于秦岭南麓,是安康市的北大门,享有西安后花园之美誉,这块367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全县7.4万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全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人们用“九山半水半分田”形容它的地貌和稀缺的土地资源。长期以来,沿山坡河谷耕作是当地主要的农耕手段,宁陕很早就有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传统,宁陕很早就有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传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水土保持工程看成一件大事,一件造福于民、振兴农村经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20世纪70年代后期,宁陕县就提出了“以土为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建设方针,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1978年以后,大力发展以林特为主的多种经营,严禁毁林开荒,促进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宁陕县大力实施以小流域治理为主要措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小流域治理工作多次受到省、市的表彰。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以长治、丹治为主开始实施“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修复生态环境,取得了优异成绩。

    简单地说,小流域治理是以一条河流流经的若干山区为治理对象,通过植被恢复、修建防护工程,遏制水土流失,进而防范泥石流和岩石崩塌等灾害。同时,在山间合适位置进行“坡改梯的改造,赢得农业耕种空间。宁陕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黄开芳描述了当地小流域的治理思路:按照“山上封禁固水,山腰造林保水,山下修田治水”思路,对山下河道两边以及沟道,新修水平石坎梯地、配套建设护田河堤、田间道路、灌溉渠道等基础设施,既改善现有土地的产出能力,又切实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对山腰适宜种植经济林木的缓坡地,大力营造经济林木,修建标准化的“三保台”,达到保水固土的目的,同时也解决群众增收的问题;对山坡林木植被条件较好,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采用工程围栏,通过封禁治理的方式,不让农户山上放牛羊,也不在山上砍柴,通过自然修复能力,让生态逐步地恢复起来。”

2008年开始实施长治、丹治小流域治理项目以来,国家共计投入4788万元,先后实施完成新一期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贾营、龙泉、蒿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华严、八宝、旱坝、汤坪、槐树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新修护田河堤、坡改梯、旱改水、小田改大田、封禁治理、种植水保林、经果林和配套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山、水、田、园、路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km2,其中实施综合治理面积40.74km2,包括坡改粮梯240.59hm2,坡耕地造生态林448.48hm2,坡耕地造经济林676.58hm2;荒山造生态林2036.56hm2;建蓄水池68口,塘堰1座,沟渠21.38km,沉沙池68口,田间道路9.83km,谷坊19座,新建河堤7.02km;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02.49km2,疏林补植315.7万株,网围栏9.2km,沼气池300座,节柴灶151个,有效保护和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和水土条件。据统计,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后,流域治理实施地区的林草覆盖率提高,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以上,当地人还自觉树立起了护山爱林的意识。

现如今,李生学、王明强还有一个迫切的心愿:“能给我们引进一些先进技术,给我们‘传经送宝’。”他们的心愿恰恰是宁陕水保下一步的工作侧重点。我们将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县域发展战略,开展水保生态示范园建设,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示范引领农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产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今放眼宁陕,一行行新栽的绿树,一层层平坦的梯田,一条条婉延的水渠、一道道坚固的堤坝……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秀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