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俗称“秦头楚尾”,位于陕南东大门,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上游重点水源保护区域,”三苦”精神的诞生地,因其山高坡陡、土地稀缺、资源困乏、自然环境恶劣,一直列入国家级贫困县行列。几十年来,白河始终坚持修田造地、治山创业、兴修石坎水平梯田、实施水保生态建设,坚持小县办大水利,努力改变落后面貌,谱写出了一曲生态创业的壮丽赞歌。
决战荒山烂石滩
白河县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几十年来,该县坚持以沟道治理为重点,按照先易后难规划出了45条小流域治理点,把一条条小流域作为单元集中进行综合治理,大力构筑“山顶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山腰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水保土,山脚新修石坎水平梯地,加强沟、路、塘、窖综合配套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河道边修堤、造田、建渠,层层设防减小水土流失”的四道防线,实施综合治理。我们始终坚持不等不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集中统筹社会资金,以项目资金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实施项目整合,捆绑项目资金,持续有效的开展水保生态治理工作,并通过建立科学机制,扶持治理大户,建设精品工程,实现综合效益,改变贫穷面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治理工程特点。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大大缩小,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领导带头是关键
白河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保生态治理工作,始终把水保生态治理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落实领导分片包抓责任,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坚持巡回检查指导,抓质量、促进度。县政府分管领导每年抓1个不小于1km2的综合示范点,对包抓工程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完不成任务不撤离,达不到标准要返工,出现质量问题严肃追究责任。县政府定期召开常务会议听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县镇村三级层层落实主要领导包抓责任,明确包抓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带头完成工作任务,为群众创造更多的治理积极性。
“三苦”精神创奇迹
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来自于修田造地,也更好的践行于水保生态治理过程中。白河县自然环境险恶,农业基础条件差,怎样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白河县抓住实施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核心的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紧紧围绕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水重点县等一批建设项目,从单纯的修田造地变成了综合治理模式。全县落实15名县级领导、30个部门领导,12个镇领导分片包抓重点治理区域和工程,并抽调专门干部进村驻户,组织开展治理工作,通过领导包抓到村,吃、住在农户,指挥在工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共同克服困难,拉近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党政威望,有效推动和保证了各项治理任务的完成。“三苦”精神为白河创造更加辉煌的水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连片治理创精品
白河县“地无百亩平”,是水保治理的瓶颈。耕地具有陡、薄、瘠、碎四大特点。全县42万亩耕地中由30多万块组成,加之地高水低,水利工程少,灌溉难度大,造成全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我们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有效整合地块,逐条流域实施集中治理,坚持一面坡一面坡地修地,一架山一架山地植树,一条沟一条沟地治理。尽量做到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连整体,积极争创大示范区建设。在治理中,我们立足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和各类园区建设等,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实现规模效益。几十年来,我县通过对45条小流域治理,完成千亩连片治理地30片,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发展,目前已经新发展核桃产业园10万亩,新建和改造板栗园3万亩,发展茶园2万亩,建成万亩经果林示范镇3个,千亩以上产业示范村30个,其中业主流转发展千亩经济林示范村10个,百亩以上产业示范户20户。建设500亩以上的各类经果林示范点80多个,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社会参与促发展
针对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我们积极创新水利资金投入新机制,采用以项目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参与,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大户投资参与水利建设,为小县办大水利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近几年,我们已经成功吸纳白河县兴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庆华化工有限公司等10余家有经济实力的私营企业参与水利水保建设,共投入水利水保建设资金达到2亿元,参与了水保生态治理、饮水工程,河道整治和防洪保安等工程建设,完成了县城供水、红石河水毁修复、仓上集镇供水、小流域治理、天宝水保示范园等样板水利工程建设。我们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总体原则,加强建设指导,实施规范管理, 提高治理效果,为全县水利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白河县正是凭着持之以恒的精神,长期致力于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不断改变落后面貌,实现了荒山变青、河水变绿、山村变美、百姓变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