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水利基本建设,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更是富民强县之根本。近年来,石泉县水利局的同志们始终把重大水利民生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治水、保水、亲水、兴水”的主题,紧扣全县发展大局,突出防洪保安、水保治理、城乡供水、农田水利几大体系建设布局谋篇,全方位做好组织、技术、机制等方面保障工作,使石泉县的水利基础设施在提升水保治理、防洪减灾、城乡供水,生态建设、移民安置基础设施配套、旅游开发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坚持立行立改,以“保汉江清、供水安全、度汛安全、惠民事”为方向,以载体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治水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方面走出了石泉治水新模式,并得到中央南水北调办及省市一致好评。同时,在水政执法队伍建设过程中,打造出了一支作风严谨,素质过硬的水行政执法队伍,通过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强化队伍管理,狠抓执法力度,维护了水政执法的严肃性、公正性,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和省、市主管部门的表彰。让兴水之路迅速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在建设美丽陕西的征程上谱写了石泉水利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
治水梦 清水梦 还汉江一片青绿
金秋时节,走进石泉,满目苍绿,繁花盛开,蓝天白云显得是那么的清纯;亲临母亲河——汉江,江水清澈映两岸,水流潺潺鱼虾畅游,夕阳下渔歌唱晚,汉江边游人闲庭信步,如诗如画,犹如仙境,无不让人流连忘返。难怪石泉人自豪地说:“我们住在汉江边,吃的是绿色食品,喝的是清醇山泉,望的是蓝天白云,吸的是新鲜空气,真是山美、水美、环境美,幸福生活赛神仙啊。”
陕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提供者”,也是即将流向北京的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70%的“蓄水者”。石泉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中心腹地,在多年来的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由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造成的面源污染正逐步成为危害汉江水质的主要根源,对于农业人口占84.06%、耕地面积达27.95万亩的石泉来说,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以及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所积累的面源污染,已经在县内一些河流个别地段突显出来,甚至已经影响到当地村民的正常生活。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切实保护水源区的水质不受污染,石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出了在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清洁型小流域规划和实施计划。从2010年开始,石泉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旅游强县”三大战略目标,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开展了饶峰河清洁小流域、大岭沟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三年的建设,不断总结和积累建设经验,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饶峰河流域的双樟、上坝、红岩村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试点,在陕南秦巴山地成功打造了以杨柳水保生态科技示范园为代表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在治理模式、技术路线、治理效益的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如果水源地的水质保证不了,送到北京的水质不达标,那么国家每年拨给水源地的资金不是白费了吗?南水北调工程不就成了摆设了?国家既然花这么大功夫调水,我们作为重要水源地就一定要把石泉境内的水源区治理好,同时,要借助流域治理把我们的乡村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清洁示范村,把石泉建设成为全国清洁环保县,保证流向北京的水一定要清澈达标”这是两年前石泉县水利局局长胡学军所说的话。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5.34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174.47平方公里,生态修复350.87平方公里。如今的石泉杨柳水保生态示范园已今非昔比,完全脱离了过去脏、乱、臭的穷山恶水旧貌,排入河流的水经过层层过滤和沉淀后,最终汇入汉江的溪水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引用水标准。呈现了一幅“人在画中走、车在林中行、清泉绕村流、产业促民富”的世外桃源景象,已发展成为集“生态清洁、生态产业、水保科技示范、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省级清洁型示范园,彰显了“生态清洁”特色,塑造了“清洁流域,美丽乡村”新石泉,让汉江清水梦想终成现实。
安全水 放心水 群众路线是根本
如何保障汉江水质安全达标,让市民喝上放心水,一直以来都是石泉人民最关心和反响最为强烈的问题,也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历年来,该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所提的建议和提案中,城乡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始终位居榜首。家住后柳镇永红村的郭义健说:“后柳镇的水厂自从投入运行以来,群众都在反应水质有问题,水龙头放出来的水总是有一股味道”,迎风镇村民刘军说:“水利局把厂建好了,可我们管理水厂的人让我们吃的却是有青苔的水”。中池镇、熨斗镇…..以及县城群众均不同程度反应供水安全及供水不足问题。针对问题,石泉县水利局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聚焦“四风”,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水利工作相结合,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即行即改,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力求自选动作接地气、显特色、出成效。
从确保南水北调水源保障和城乡居民安全饮水任务的高度,明确发展思路,把治污工作作为政治工作来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确保水质安全达标。在项目未落实、资金无着落的情况下,石泉县水利局不等不靠,积极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先后相继启动了县城城西排污提升泵站、江南污水厂以及汉江沿线五个集镇污水处理项目。同时,为解决城市生活用水紧张问题,进一步提升市民饮用水品质,石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2011年初将城市第二水源建设纳入全县重点民生工程,在无建设资金的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模式先行启动建设供水规模10000m³/d,概算总投资4358.77万元的县城第二水厂建设任务。在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县水利部门千方百计、多措并举努力筹集资金并大胆探索创新建设管理机制,采取企业垫资形式保障了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并于2013年年底顺利完成一期工程通水任务,二期工程于2014年8月顺利完工并正式承担县城供水任务。与此同时,为保障县城江南片区供水,于2014年初再次引进资金启动建设了供水规模3000 m³/d的江南水厂。近两年来,石泉水利人呕心沥血,大力加快推进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进程,相继完成了两河、饶峰、池河、中池、熨斗、后柳、喜河、中坝等集镇及移民安置区集中供水建设任务。并不断完善水利项目建后管理体制,并先后将饶峰、池河、熨斗等集镇水厂产权顺利移交当地政府,明确管护责任,使水厂运行步入正轨,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从此有了保障。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0处,解决饮水安全人口2.2万人。
汉江安澜 防洪保安成就治水梦
“1983年的洪水和1998年的洪水都还不够二十年一遇,我们村几乎都淹没了三分之二,好多沿江村名都搬了家。现在好了,县上在拉大城市骨架的同时,果断启动建设了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这一决策对于我们江南片区来说,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是最大,长安坝防洪工程的建成,对于提升我们江南片区地位暂且不说,首先最明显的是我们的村民有了安全保障,就拿今年汛期来说,我们村上的土地连一分地都没淹着。如果汉江再发20年一遇以下标准洪水,我们村沿江居住的村民根本就用不着担心搬家了,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的实施确实为我们村上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江南片区书记马孝平站在河堤上乐呵呵的说道。
近年来,为了保障汛期全县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石泉县始终做到未雨绸缪,突出山洪灾害这一防范重点,牢固树立“以防为重、以撤为先、及时预警、提前转移、安全避险”的工作理念,科学管理、科学防控。连续三年来,全县防汛减灾工作实现了零伤亡目标,受到了省市一致好评,并荣获2013—2014年度全省先进防汛抗旱办称号。在做好防灾减灾的同时,石泉水利人,不断努力,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于2012年启动建设了石泉水利建设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该项目总投资6324万元,新建河堤总长2124米,总防护面积56公顷,防洪标准为防御汉江20年一遇洪水标准,防护人口达1.9万人。工程于2013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在该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参建各方的强力推进下,2014年10月15日,县城段全线实现贯通。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410万元,剩余工作正加紧稳步推进。治理后的汉江两岸面貌已焕然一新,左右两岸堤防将形成遥相呼应的两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护佑着两岸百姓的安全。同时,城市周边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堤防工程的建设对县城一江两岸的发展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作用。精心设计的防汛交通桥、沿江景观大道、亲水码头、湿地公园及江堤垂直绿化等措施,打破了以往防洪堤岸的单调局面,使汉江堤防成了石泉一道亮丽的新景观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成绩属于过去,面对未来,石泉水利人生机勃发,他们将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按照“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争资引资,保障发展;依法治水,服务发展;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务实的工作,努力建成更多、更好的水利项目,力争多出精品工程、多出样板典型、着力打造石泉水利品牌,使石泉的水利事业发展成为建设“三个陕西”时代主旋律中的一曲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