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旬阳县石门贡米基地稻田里,石门一组村民们正在收割水稻。他们要赶趁10月中旬的黄金季节,收获今年的丰收果实-----贡米,贫困户甘绍乾很是喜悦:“原来没有渠道,没有水,我的秧田一亩收500斤,现在一亩800多斤,我的五亩秧田,多增收一万多元。”
近几年来,旬阳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紧紧围绕县委决策和部署,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的纽带作用,突出抓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农水”建设新路子。旬阳县作为全国第六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该县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资金1806.36万元,其中:中省投资1600万元,县级配套及整合资金206.36万元。建设仙河、石门、竹筒河、神河等4个灌区节水灌溉面积8210亩,均为渠道防渗衬砌工程。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项目措施扎实有效。强力驱动,大力构建高位推动的“小农水”工作领导格局。该县全面落实了以“小农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已成立的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作用,成立“小农水”建设项目部,明确项目法人,切实加强对“小农水”项目的统筹组织和监督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齐抓共管,大力健全责权分明的“小农水”工作责任体系。该县印发了“小农水”各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制定了会商制度、奖励暂行办法等规定,明确了财政部门的监管责任,确保资金配套到位、整合到位、使用到位;明确了水利部门的技术指导责任,负责对项目规划、实施地点等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确保项目质量;明确了乡镇实施主体责任,负责项目开工前准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落实镇村负责的小微水利设施产权等工作。同时,加大对“小农水”工作问责力度,对重视不够、责任制落实不力的,定期督查,严格追责,督查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指导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小农水”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格局。
狠抓宣传,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小农水”工作建设氛围。充分利用贯彻落实会、动员部署会、现场办公会、群众座谈会以及电视、广播、网络、通报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小农水”建设、政策、规划、先进典型事迹,大造治水、兴水、节水氛围。同时,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等途径,广泛宣传新形势下兴水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加强与各级媒体合作,在《陕西日报》、《安康日报》、陕西网、安康新闻网、安康市政府门户网等媒体发表文章及信息10余条。在城区、乡镇人口集中区和主要公路旁边、项目地,制作大型户外宣传广告30余幅、宣传标语100余条。不定期通报督促各地“小农水”工作进度,宣传各地经验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小农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新机制、破解难题,项目活力全面激发。创新建设机制,破解涉农项目分散的难题。按照市里统一要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财政、水利、交通、国土、农林业等部门初选“小农水”项目建设地点,经过遴选确定项目村,并编制“小农水”项目综合规划,实现连片推进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小农水”工程及整合项目统一执行相应的行业标准,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进行分类指导,并负责组织实施,提高了工程质量。
创新投入机制,破解投入主体单一的难题。建立健全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旬阳县围绕“小农水”项目区规划开展项目选点、项目申报、方案编制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地方配套财政投入,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导向、市场导向、项目导向、利益导向,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在不加重农民负担、不强迫命令、不强行摊派的前提下,发动群众自愿投入,充分发挥了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
创新监管机制,破解涉水项目管理的难题。不断健全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项目建中监督。严格执行项目公示、资金报账等制度,按照“四制”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别实施”的原则进行项目实施。加强资金管理,实行财政报账制,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规范项目建后管理。项目建成后,由业主负责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以工程受益农户为单位,建立健全农民用水协会等以水养水、永续利用的新机制,将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水利设施明晰产权后,由协会负责经营、管理和维护。对相对分散的小微水利设施,将产权交由农民自行管理和维修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