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重要时期,更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5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结合《陕西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全面总结安康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康市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定了安康市“十三五”水利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发展布局和保障措施,旨在科学、有序、有力开展各项水利事业建设,进一步提升水利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要求。安康水利工作紧紧围绕“四个翻番、六个跃升”的目标不动摇。围绕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水利的配套需求。以基础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资源水利为重点。通过打基础、补短板、还欠账,通过抓项目、抓建设、抓管理,基础水利步伐加快,民生水利全面推进,生态水利蓬勃开展,资源水利取得突破,各项任务指标超额完成,水利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长期困扰安康的“水患”正在变成“水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水利投资大幅增长。紧紧围绕中省投资方向和扶持重点,奋力跑项目、争资金、搞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拉动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水利。“十二五”,全市水利累计投资70.65亿元,是“十一五”投资21.9亿元的3.23倍;其中争取中省投资51.4亿元,是“十一五”中省投资18.4亿元的2.8倍;特别是2012年以来,年均争取中省投资逾10亿元。
2、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了汉江整治、中小河流、洞河水库、月河补水等重点水利工程,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汉江整治和中小河流等防洪工程建设,为提高县城、集镇以及安置点的防洪标准,改善其基础设施,拓展其发展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汉江整治。根据《陕西省汉江综合整治规划实施方案》,全市先期启动实施沿江“5城3镇”共9处防洪工程,新修、加固堤防和护岸36公里,下达投资计划17.57亿元,其中中省投资7.64亿元。安康城区东坝防洪工程按安康水电站削峰后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目前工程全部完工,新修堤防3655米,护岸1800米。通过坚持柔性治水理念,将防洪水与亲水、市政与景观、绿化与硬化融入一体,发挥了显著综合效益。昔日的水害之地变成了防洪保安的好屏障,城市建设的好景观,群众休闲的好去处。东坝片区内2万余群众、13家企事业单位和500余家个体工商户不再闻“水”心惊,从此安居乐业;白河县城防洪工程主体完工,新修堤防2332米,护岸1560米。该工程集县城防洪、过境交通和市政设施建设于一体,将900余米316国道“藏入”堤内,堤顶增加景观平台21000平方米,底层增加亲水平台15000平方米,节省土地75亩。通过立体发展,破解了县城用地紧张的难题。工程建成后,将白河县城的防洪标准提高到汉江洪水20年一遇,保护人口近3万人;石泉县城防洪工程已完工,新修堤防护岸2424米,新建防汛交通桥一座,长167.7米。其采取挡墙和护坡相结合,堤防和桥梁相结合,防洪和景观建设相结合,增加土地65亩,改变了县城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旬阳县城防洪工程主体基本完工,新修堤防8164米,护岸1975米。其在保持太极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分段设防,通过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工程最大效益;紫阳县城防洪工程立足库区“消落带”治理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区治理,原坡整治,顺坡防护,改善景观,勾通交通”的原则进行整治。目前,江南新区防洪工程基本建成,新修护岸1300余米。任河新区防洪工程正加快建设;汉阴漩涡和石泉后柳集镇防洪工程已建成,紫阳汉王集镇防洪工程正加快建设。
――中小河流。按照“河道畅通、堤固路通、抵御洪水、水清岸绿”的治理思路。坚持“统一勘察设计、统一技术审查、统一建设管理、统一核查验收和统一绩效评价”的“五统一”工作机制。通过抓落实夯责任、抓前期争主动、抓规范严建管、抓检查保安全、抓验收重管护等举措,开展月河、旬河、岚河、坝河、南江河、白石河等23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建设防洪工程48处,中小河流新修、加固堤防和护岸181公里,投资10.06亿元。经过治理,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行洪能力得到增强,沿河城镇和重要农田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特别是城镇及重点企业所在河段的防洪能力从不足5年一遇或不设防,提高至10年一遇至20年一遇或以上。沿河重点段的农田防洪标准提高至10年一遇。结合清淤疏浚,改善了河道水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了水质,为打造健康河流创造了条件。
――洞河水库。洞河水库初设已经省发改委批复。该工程由大坝、泄洪设施、引水建筑物、电站和对外交通道路组成。大坝为C20碾压砼抛物线型双曲拱坝,坝址控制流域面积426 m2。总库容4627万m3,电站装机容量3430KW,多年平均发电量797.52万KW·h,多年平均供水量4857万m3。可解决汉阴5镇11万人的生活用水和汉阴工业园区用水,控制灌溉面积4.57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概算总投资为34810万元。目前,水库枢纽工程“四通一平”已到位,导流洞已贯通,完成大坝基础和电站厂房基础开挖,左右坝肩试验段正在开挖。2015年11月20日,大坝枢纽工程成功截流。累计完成投资5118万元。
――月河补水。该工程包括石泉双营水库和汉滨恒河水库枢纽两部分,总投资21.11亿元,总库容8471.6万m3。一是双营水库。工程拟从池河调水至月河。在石泉中池镇群心村筑坝建库取水,经12.2km输水隧洞,自流至汉阴县月河支流沐浴河。工程主要由水库枢纽与输水隧洞两部分组成。枢纽有大坝、泄洪设施、引水建筑物等。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307m,最大坝高62.0m,水库总库容3871.6万m3,年均调水量8200万m3,总投资为9.31亿元。二是恒河水库。工程位于汉滨区恒口镇茨趴村。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顶长210m左右,最大坝高60m,总库容4600万m3,总投资11.8亿元。工程主要为恒口示范区和五里工业园区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供水人口30万,年供水量7000万m3(供水保证率为95%),同时为月河生态补水3000万亿 m3。
3、防汛减灾扎实有效。坚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硬件和软件两手抓,防洪保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应对了2011年汉江超标准洪水和2012年月河、红石河超标准洪水及2014年强秋淋雨洪过程。连续五年实现人员零伤亡。市防办四次获得“全省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荣誉。
一是工程措施。完成4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恢复库容580万 m3,4100余人的度汛安全问题彻底解决;治理岚皋堰溪沟和平利北河共2条山洪沟;实施旬阳吕河、赵湾、小河等6集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了生活供水保证率。
二是非工程措施。完成水雨情监测系统、预警系统、监测预警平台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四大内容,防洪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
――水雨情监测系统。10县(区)共建自动雨量站142个,自动水位站123个,简易雨量站4039个,简易水位站919个,视频监控站27个。
――预警系统。在山洪灾害危险区的镇(办)、村(社区)安装防洪警报器11套,无线预警广播2157套。配发手摇报警器3461个,手持扩音器4993个,铜锣3992套,口哨14119套,应急照明手电筒3852个。
――监测预警平台。初步建立了10县(区)监测预警平台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岚皋完成县到镇2M光纤视频会议系统)、预警监视显示系统、数据接收整合系统、数据库系统、监测预警软件平台等6大系统。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巩固完善了“镇自为战,村组自救,院户联防,预警到户,责任到人,提前转移”的山洪灾害防御机制。形成了“山洪灾害抓提前转移、汉江洪水抓科学调度、病险库塘抓空库度汛、城镇内涝抓应急处置”的工作方法。全面推行情况掌握到户、信息预警到户、责任落实到户的“三到户”工作措施。使全市山洪灾害防御基本实现“覆盖流域、视频到镇、音频到村、监控到点、宣传到户、预警到人、群测群防、迅速避险”目标,初步实现山洪灾害防御从被动到主动,从专业部门到全社会参与的转变。按照“五有”标准(有防汛机构、有专职人员、有预案制度、有设施物资、有抢险队伍),大力加强镇办基层防汛组织能力建设,其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4、饮水安全逐步提升。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23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72万人,已有汉阴、石泉、宁陕、岚皋、紫阳、平利、旬阳等7县城的第二水源(水厂)投入运行,白河和镇坪县第二水源(水厂)工程正加快推进。自来水普及率达71%。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从“面的覆盖”到“质的提升”,饮水安全工作步入新的层次。
――在规划中,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做到“能引则引,能提则提,能大不小,能联不单,费省效宏”。
――在建设中,坚持严把招投标、材料采购、质量监督、施工组织、工程验收“五个关口”。针对水厂建设,提出了水厂有院子、水质有消毒净化设施、办公有房子、安全有监控、院内有绿化的“五有”标准。建成县级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10处,落实专业检测人员45人,具备了浊度、色度、pH等21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
――在运行管理中,率先在全省推行“每个县组建一个专门管理机构、出台一个运行管理办法、建立一个维护基金制度”的“三个一”模式,破解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没人管、没法管、没钱管”的难题。市政府印发了《安康市城乡供水建设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有7个县区以县政府或政府办文件出台农村供水管理办法,9个县区成立县级专管机构。汉滨区、汉阴县、岚皋县、镇坪县落实了维修基金。
在运行管理探索实践中,全市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是汉滨模式。汉滨区农村饮水管理采取分片设站、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的办法,一次性解决全额事业编制75人,在区水利局设总站,下设8个片区分站,分站管理34个镇办及其村级供水工程,解决了镇村两级供水无人管的问题;二是旬阳模式。旬阳县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相补的方式,成立村镇供水公司,公司下设3个片区中心站,中心站管理16个集镇供水水厂,全县一次性解决66个公益岗位,每人每年财政补助6000元,其余部分由供水企业解决;三是紫阳模式。紫阳县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相补的办法,县成立村镇供水管理总站,各镇分设供水站,供水站人员与总站签订聘用合同,工资从水费收入中解决;四是汉阴模式。汉阴县采取民营企业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办法,将原运行管理由政府买单负责的模式转变为市场化的租赁经营管理模式。
5、农田水利长足发展。围绕全市农业园区建设,结合茶、菜、果等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统一规划、整村推进、综合开发”的原则,依托小水重点县、省级小水、口粮田、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大力修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同步实施修田造地、中低产田改造、灌区土地平整。全市初步形成“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排结合、库塘井渠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为抵御自然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奠定了水利基础。
累计建成小型水利灌溉工程342处,形成蓄水能力890万立方米,新修渠道345公里,灌溉面积4.26万亩;对黄石滩、月惠渠、观音河水库等4个中型灌区进行了改造,加固衬砌干渠26公里,防渗处理支、斗渠435公里。对全市10县区小型灌区的542条渠道进行改造,渠道防渗处理1084公里,新修各类建筑物698处,发展节水面积30万亩;新修基本农田18 万亩,改造提高基本农田10万亩。特别是推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改变了农民用水习惯,实现了用水效率提高、用水量节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6、水土保持再创佳绩。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为支撑,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目标,以水保园区建设为导向,以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1平方公里,促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
在水保工程建设中,按照“与发展主导产业、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思路,筑牢“山顶移民搬迁大封禁,山坡退耕整地造林草,山腰修地保水兴产业,山脚固堤保土种粮食”四道综合治理防线,坚持一面坡一面坡地修地,一座山一座山地植树,一条沟一条沟地治理,有效改善了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植物措施中,大力发展茶叶、核桃、厚朴、柑橘等生态经济产业,从源头上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把主导产业打造成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水保产业园,实现水保治理方式转型升级,促使项目区群众增收致富。其中,白河被水利部命名为“2014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县”。汉滨三条岭、石泉杨柳、平利长安河、白河天宝和曼营等五个水保示范区获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命名。汉滨伊甸猕猴桃、旬阳卧牛山、汉阴汉水春茶叶、白河兴农、石泉绿丰核桃等9个水保园区获市级命名。
在水保预防监督中,通过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严格监督检查,加强水保法规宣传。实现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设施验收、规费征收、案件查处工作“五规范”,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达90%以上。全市10个县(区)均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县建设。
7、生态渔业逐步转型。在生态渔业发展中,实行保护与开发相统一,坚持“规划先行、大户引领、品种优化、产业延伸”的原则,全市生态渔业逐步转型发展。
――规划先行。完成了《安康市生态渔业发展规划》编制,为安康渔业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市委印发了《关于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的意见》。
――大户引领。充分吸纳民间资本,以公司和合作社为载体,发展渔业养殖大户157户。其中大水面养殖500箱以上的有25户,特色养殖2000尾以上的有121户,池塘养殖100亩以上的有11户。涌现了瀛湖阳光生态公司、汉水生态、汉阴凉水泉科技有限公司、宁陕龙泉公司为代表的生态渔业发展“领头羊”。
――品种优化。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优化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先后从湖北、四川、广东等地引进了淡水小龙虾、淡水白鲳、胭脂鱼、中华绒鳌蟹、虹鳟、金鳟、美国匙吻鲟、日本锦鲤、德国镜鲤等20多个优良品种。
――产业延伸。探索延伸产业链,在吃、钓、赏、购方面寻求突破。创建了安康市(东河)、汉阴县凉水泉大鲵养殖、汉水兄弟、新华、蒿沟(秦岭冷水鱼)、洞河渔业、绿水渔业、阳山渔业、镇坪县天源、宁陕县玉溪大鲵养殖、岚皋县神源大鲵、汉滨区瀛涯渔业、旬阳县仙河、平利县大鲵养殖繁育、汉滨区硒源大鲵、岚皋县新源渔业、镇坪县黄龙潭、白河县茅坪柳林水产养殖、莲花渔业等市级渔业园区19个,发展渔家乐120家,建设垂钓观赏基地30个,每个基地可一次接纳游客200人以上。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年均投放鲢、鳙、鲤、草鱼等各类鱼种200余万尾。大力发展净水(保水)渔业,在198.9万平米网箱养殖中,不投饵网箱占92%。十二五末,全市渔业养殖面积达21.7万亩,渔业养殖产量4.6万吨、产值20.2亿元。
8、农村水电有序推进。按照小流域、大生态的理念,坚持“流域开发、统一规划、保护生态、统筹兼顾、讲究效益”的原则,在确保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水能资源,努力建设“四个水电”。
――民生水电。以国家水电农村电气化、增效扩容项目建设为契机,实施小水电工程65处,总装机19万kw。到十二五末,全市小水电达181处,装机达43万kw。
――绿色水电。规范小水电初设技术审查、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程序。重点把握绿色水电评价、最小生态流量、景观整合等关键环节。通过部门联手出击,严厉清查“四无”电站,严格执行生态流量公示制度,53座水电站实现了生态流量无控制下泄,3座电站开展了绿色小水电评价试点。
――平安水电。严格落实双主体责任。通过安全大检查,查清安全隐患,认真登记造册,限期整改销号等措施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在农村水电站安全管理分类及年检办法的基础上,开展县区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评审,进一步推进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和谐水电。加强水质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促使水电开发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相协调。探索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建设新型丁坝、景观建筑等工程及加强调度等非工程措施,促进河流生态修复。
9、管理水平持续提高。按照水利部门职责,重点强化水资源、河道和执法管理。
――水资源管理。围绕一江清水供京津和供关中的目标,加强水资源保护。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和“七项指标”框架体系已经形成。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3亿m3红线范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一五”末降低2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518。全市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全市重点区域地下水水位达标率为100%。汉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旬阳、石泉、紫阳等5县城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率达80%,超计划完成任务。一是严格水资源规划管理。委托西安理工大学编制《安康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安康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安康市主要河流纳污能力及限排总量控制方案》,为水资源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严格水资源制度管理。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县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四个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了水资源论证、计划用水、水质监测等制度;三是严格水资源论证管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通知》。建立市级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库。下发水资源论证审查意见22份;四是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完成汉江及主要支流共116处排污口的核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排污口进行整改。全市7个重点水功能区13条河流的1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心城市水源地、6处地下水质监测井及3处重点排污口按要求开展水质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全市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五是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建立全市取水许可管理台账,新发换发取水许可证239户,吊销取水许可证8户。
――水行政执法。认真落实《水法》等水利法律法规,通过采取抓宣传、抓队伍、抓典型案例查处等措施,有效遏制了各类水事违法行为,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五年来,全市共查处水事案件635处,其中现场处理617起,立案查处18起,案件查办率达100%。
――河道管理。市县水利部门共同出击,与交通、公安等部门联手行动,加强采砂、捕捞和船舶管理。通过不断整治,采砂行为得到规范,台网全部取缔,渔船作业步入正轨。针对河道采砂,实行采砂经营权办证管理,划定了禁采期和禁采区。建立了河道管理长效机制,推行河道管理“河长”负责制,市政府出台了《安康市江河湖泊采砂(采矿)管理暂行办法》。
――水利普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安康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会同市统计局发布了《安康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通过对全市河流湖泊、水利工程、水利机构及重点经济社会用水户进行调查,初步掌握全市江河开发治理保护情况,基本摸清全市经济社会用水状况,全面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对科学制定水利及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加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0、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水利系统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主题教育,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成立市水利局直属机关党委,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认真落实“八项规定”,狠刹“四风”和“五股歪风”,行风明显改进,干部作风持续好转。全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市渔政站和水保站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市水利局增设了技术管理科。各县区共有16个股级单位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全市增加各类人员编制166名。水利新闻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连年获得好评。市水利局双创工作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单位。市县水利工作连续多年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先后开展了双创绿化、水法宣传、防汛减灾警示教育等活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水利发展的良好氛围日趋浓厚。
二、“十三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挑战
1、水利建设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十二五”期间,水利大投资带来了水利大发展,建成了一大批多年想建但没有条件建设的民生水利工程。但随着全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各界对水利的期盼值和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仍然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供水保障能力不足、防洪减灾体系不健全、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水土保持有待加强,水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特别是陕南移民搬迁建设需要大量配套堤防和供水工程,但其却不在水利项目规划范围内。一边是现实迫切需要,一边是规划在先无法调整,导致项目建设管理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
2、行业建设跟不上工程建设步伐。全市近十年累计形成水利固定资产90余亿元,其中“十一五”投资20余亿元,“十二五”投资70余亿元,其对支撑、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逐年增多,资金逐年增多,建设管理任务逐年加重,但水利队伍建设跟不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步伐。特别是县、镇从事水利勘测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从事建设运行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水管、质监、水电、执法、技术等机构不全,难以满足工作所需,出现了水利建设腿长、队伍建设腿短的不协调现象。
3、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安康担负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保护和省内引汉济渭工程水源保护的双重任务。在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中,安康集水面积2.34万平方公里,占有效汇流面积的20%,占陕南三市集水面积的40%。引汉济渭第一水源地三河口以上总集水面积为2186平方公里,其中宁陕县集水面积为1460平方公里,占60%以上。 安康在水源地保护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和特别,不但在保护的各项指标上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承担着陕西省汉江干流出境断面的水质保护重任。不但要保护好自产水资源,还要保护好过境客水。安康水资源的保护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水质安全,关乎着中国华北和陕西关中3亿多人的用水安全。近年来,广大群众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权力在迅速提升,关于河道排污、滥捕、滥采、滥占、滥倒的举报投诉特别多。因此,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渔业养殖、水电开发等工作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二)发展机遇
我市居于两大经济带、三大经济区和四省市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大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明确支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政策的落实。安康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水利事业发展面临着大好机遇。
1、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治水新方向。2010年12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利首次被提到“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从此水利事业迎来了春天。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保障水安全”的总体目标,指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随后,李克强总理召开常务会,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将重点支持农业节水工程、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治理工程和灌区建设工程。并在“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水利作为推进五大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水利摆在八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要位置,把水利纳入九大风险防范的关键领域,这一系列决策部署,标致着水利事业将走进“春天里”。未来五年,水利项目进会一步增多,投资规模会进一步增加,水利投资不足的瓶颈将彻底打破,水利基础设施欠账的短板将得到弥补。
2、“试点市”带来了水利发展新契机。目前,安康已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及“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试点市”的启动,安康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给水利带来的现实机遇有:一是水利工作在谋划具体项目、争取资金扶持、推动工程建设方面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二是上级部门会给予“试点市”政策倾斜。我市将在一些重要领域获得先行先试的权力,水利改革发展有了外部动力;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通水,引汉济渭工程将在2017年实现先期通水,生态补偿力度将会逐步加大;四是水资源管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被提到空前高度,并将纳入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为市县水利部门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受水区对调水区的定向援助和对口支援措施会得到落实,水利投入增加了一个新途径。
3、全面深化水利改革释放新活力。简政放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已经成为新常态。2014年1月,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推动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进行了全面布署。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水行政审批事项由48项减至22项,减少比例达54%。2013年以来,省水利厅将原有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9项减少至13项,减少55%。特别是将“千吨万人”以下规模的饮水安全工程审批权限下放到市县。将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审计、验收及招标实施方案批复的权力下放到市级。汉江整治分县整体可研完成审批后,初设审批也下放到市级。市水利局将行政审批事项由13项减少到7项,其中取消2项,下放4项,减少46%。精减的行政审批事项多为项目审查验收、资质资格认定、微观事务管理等改革重点项目,“含金量”较高,社会反响较好。按目前趋势,中省将会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合并和减少审批环节,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放管服”改革为缩短项目审批周期,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水利发展思路和总体任务目标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障水安全”的兴水方针,按照“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兴三秦”的兴水要求以及“陕南防水”的区域方略,结合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水利配套需求,针对全市的水害、水患,紧扣群众的水需、水盼,以防洪水、保供水、抓蓄水、治污水、兴节水、排涝水为出发点,进一步转变治水理念,调整治水思路,完善治水措施。从治水向兴水转变,从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转变,从控制洪水向利用洪水转变,从开发向保护转变,既要把水多时候的水留下用于缺水的时候,还要把水多地方的水蓄住引到缺水的地方,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夯实水利工作基础。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为目标,以人水和谐为核心,以民生水利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深化水利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构建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通过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步伐,促使水利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行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水安全的局面基本形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紧扣城市发展和脱贫攻坚两大重点,大兴水利,多除水害。结合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的发展,提高城镇吸水、蓄水、排水、净水和释水功能,增加城镇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努力打造宜居城镇;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贫困群众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水利扶贫需求调查、项目储备、投资倾斜等机制,切实做到扶持目标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解决措施精准、扶贫效果精准;重点加强防洪保安、防汛减灾、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和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使水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从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全局出发,围绕“山、水、田、林、库”为同一个生命体的理念,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统筹流域和区域、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兼顾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兴利与除害。均衡开源与节流、城镇和农村、柔性治水和刚性治水,确保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3、坚持人水和谐,保护优先。“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高度。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方面,贯穿于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把节水作为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举措,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双提高。在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坚持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立足两个调水工程水源区的实际,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水质、满足维护河流健康的基础上,再考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合理需求。制止无序开发,防止过度开发,杜绝掠夺式开发。不断加强以汉江为重点的水源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4、坚持依法治水,强化监管。做到工程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完善水法规体系,强化水法治保障。依法实施水行政许可,增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加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管;加强水保方案编制、审批和水保工程验收监管;加强河道采砂、涉河建筑审批监管;加强渔业养殖、捕捞、生产和经营监管;加强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有效遏制水事违法行为,努力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
5、坚持改革创新,科技支撑。以科技为引擎,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权制度、投融资机制、资源性收费、水价机制、建设管理及运行管理等机制、制度创新。把“先建机制、再建工程”贯穿农田水利建设始终,改革农田水利组织发动、投入保障、建设管理和运行管护体制。
(三)发展任务
1、总体布局
按照《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全市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按开发方式,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
(1)重点开发区域(省级层面)
该区域位于汉滨区,面积1915平方公里,扣除基本农田后的面积为1456平方公里。按照该区域重点建设月河川道城镇带、工业园区(飞地经济园区)、农业园区的实际需求,水利发展的总体原则是:“合理开发和配置水资源,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加强节水的同时,限制入河排污总量,保护好水资源和水环境。”主要任务是:兴建一批蓄水、调水、引水工程,加强月河、恒河、傅家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
(2)限制开发区域(国家层面)
除汉滨区外的9个县均属限制开发区。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指导思想,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利发展的总体原则是:“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基本的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主要任务是:加快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防汛减灾工程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引水工程和小型灌区配套设施;加强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稳定主要河流径流量,保障水质安全。
(3)禁止开发区域(省级层面)
该区域主要包括湿地、水源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原生态河流保护区。主要任务是:“严格禁止不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水资源开发活动,实施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也就是说,该区域是红线范围,只能保护,而且要重点保护。
――湿地。共8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重要湿地7处)。分别为旬河源头及汉江、任河、岚河、旬河、坝河、南江河和大曙河。按照《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等规定,“禁止在天然湿地范围内擅自排放湿地蓄水,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天然湿地用途。”“禁止向天然湿地范围内排放超标污水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投放可能危害水体、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向天然湿地及其周边一公里范围内倾倒固体废弃物。”“不得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得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环境。”“河道及沿岸湿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管理,应符合流域防洪、河道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国家级湿地公园。宁陕旬河源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保护范围20.62 km2。
安康汉江重要湿地。规格为省级,保护范围:“汉江安康段的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两岸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
紫阳任河重要湿地。规格为省级,保护范围:“任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两岸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
安康岚河重要湿地。规格为省级,保护范围:“从平利县正阳乡到汉滨区玉岚乡沿岚河至岚河与汉江交汇处,包括岚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两岸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
安康旬河重要湿地。规格为省级,保护范围:“从宁陕县江口回族镇到旬阳县城关镇沿旬河至旬河与汉江交汇处,包括旬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两岸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
安康坝河重要湿地。规格为省级,保护范围:“从平利县城关镇到旬阳县吕河镇沿坝河至坝河与汉江交汇处,包括坝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两岸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含安康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镇坪南江河重要湿地。规格为省级,保护范围:“从镇坪县钟保镇到洪石乡沿南江河至陕、鄂省界,包括南江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两岸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
镇坪大曙河重要湿地。规格为省级,保护范围:“从镇坪县曙坪乡到小曙河乡沿大曙河至大曙河与南江河交汇处,包括大曙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两岸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
――重要水源地。纳入省级层面保护的有15处水源地,分别为:安康市汉江马坡岭和许家台以及黄石滩水库;汉阴县观音河水库、大木坝;石泉县水电站库区;宁陕县渔洞河水库;紫阳县西门河、长滩沟和汉江抽水井;岚皋县两岔河和四季河;平利县古仙洞水库和石牛河;镇坪县小石砦河和小曙河;旬阳县冷水河;白河县红石河及汉江干流城区段。还包括纳入其他县区确定的水源地。按照《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等规定。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减少农药和化肥对水库水质的影响。”“在水源地保护区内禁止从事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经营建设项目,坚决杜绝旅游、房地产等开发建设行为。”“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水源保护区的破坏和干扰,有序分流和外迁人口,解决重要水源地周边地区人口超载问题。”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区域为“任河多鳞铲颌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26.86km2(含镇巴),主要保护对象是多鳞铲颌鱼和大鲵。按规定,“禁止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从事围湖造田,新建排污口”,“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特别保护期内不得从事捕捞、爆破作业以及其他可能对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活动。”
――原生态河流保护区。国家环保部在《关于汉江上游干流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研究报告有关意见的函》(环办函【2013】425号)明确要求:安康“黄洋河和月河需作为汉江渔类栖息地保护河流,不再进行水电开发。”
2、发展任务
全市“十三五”水利工作总体框架概括为“双五双十”工程。具体为:突出五大目标、围绕五大体系;紧扣十大指标,实施十大工程。
(1)五大目标
①、水源可靠。打破水资源流域、区域和时空分布不均的状况,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尽可能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把水多时候的水留下,用于缺水的时候;把水多地方的水蓄住,引到缺水的地方,确保有水用。
②、水量保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开源和节流结合,提高供水保证率。围绕水系连通目标,通过建设江、河、库、塘、池连通工程和后备水源工程,达到布局合理、循环通畅、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水系连通体系。同时采取总量控制、计划用水、阶梯水价,推广节水设施、设备和材料等措施,提高用水效率,确保水够用。
③、水质达标。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以此倒逼陆域污染减排。重点做好水源地保护,做好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改进净水设备和工艺,确保放心用。
④、水工程配套。通过建设蓄、引、调,防、供、保,灌、排、节及水生态保护工程,打破工程性缺水瓶颈。达到旱能灌、涝能排,超标准洪水可控,标准内洪水可防,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证供给,确保方便用。
⑤、水生态良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河道管理有序,乱采、乱挖、乱占、乱建、乱倒得到遏制,排污口达标排放,湿地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水利风景区保护有力,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提高,水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利用,确保水资源长期用。
(2)五大体系
①、丰富的水文化体系。“水文化建设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水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通过认真梳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水文化成果。其中物质层面的成果主要包括融入人们思想感情的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和水景观等,精神层面的成果主要包括水精神、水价值、水文艺、水著作等,制度层面的成果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及人们在治水、管水、饮水、用水、亲水等实践中的行为过程和行为规范等。通过水文化公园、水文化博物馆、水利风景区、重大水利工程、水文化节庆活动、水文化实景演出和高峰论坛等项目建设。形成认识水文化、营造水文化、弘扬水文化的良好氛围,增加全社会的爱水、亲水、节水意识。促使“人水和谐,富民强本”的水文化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以此推动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立足安康实际,构建丰富的水文化体系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打造汉江水文化廊道。充分利用汉江水文化基础,加强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走廊”,打造一批“水在城中,城为水润”的滨水景观。重点完善安康中心城市滨江景观公园,建设石泉、紫阳、旬阳和白河县城滨江公园。满足广大群众休闲、亲水和游乐需求。
――发展水文化休闲灌区。重点发展黄石滩和洞河水库灌区。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通过环境优化、生态培育、文化提升等措施,在满足灌区水利功能的同时,使其成为集休闲、旅游和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水利工程体系。
――建设水利工程旅游区。以瀛湖、凤堰古梯田、白河天宝和紫阳任河等水利风景区为核心,以水利产业园为基础,通过改造提升,实现水利单一功能向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滨水休闲和生态度假等多功能转变。
――建设水文化博物馆。安康中心城市建成防洪博物馆,各县可在本县综合性的博物馆中设立水文化展厅。围绕“秦楚交融、秦巴山水”的主题,重点对汉江水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通过陈列展览、实物复原、虚拟现实等措施,达到宣传治水成果、展示水利景观、弘扬安康水文化的目的。
②、健全的水法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水,努力构建上下衔接、结构合理、规定严密、切合安康水利改革发展实际的水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制定完善水资源管理、水工程管理、水电管理、渔业管理等方面的水法规制度。步入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理、凭制度监督的良性循环轨道。重点研究制定《安康市水功能区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安康市节水管理办法》《安康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安康市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安康市水利投资管理办法》《安康市水库运行管理办法》《安康市渔业管理办法》、《安康市小水电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安康市水利产业园区培育办法》等9项制度。修改完善城乡供水、河道采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等已实施的3项制度。形成全覆盖、无死角、能管用的水利制度体系,确保制度建设与水利事业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③、先进的科技保障体系。水利科技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的根本需求,是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搭建平台。以陕西水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院校为支撑,聘请高层次专家,围绕事关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领域进行课题研究。十三期间,加快水资源开发保护、主要河流纳污能力及限排总量、渔业养殖等领域的顶层设计研究步伐,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观交流。及时了解掌握水利科技前沿动态,组织水利科技人员参加“杨凌农高会”等大型会展,组织水利科技人员考察水利科技企业和水利科技成果运用主战场。达到开拓视野、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服务水利的目的。
――成果转化。加大水利科技创新和服务推广力度,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的应用,全面提升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以互联网为依托,提升水厂安防和运行管理、重点河道管理、地下水位监测、水库大坝、排污口监管、水电站生态基流监管以及雨情、水情和汛情传递等领域的科技水平。
④、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实施人才兴水战略,以促进水利事业和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培养和造就具有“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的人才队伍体系,为全市水利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党政人才队伍。以各级领导班子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高素质的水利党政人才队伍。
――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造就领军人才、创新型水利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
――管理人才队伍。以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加快打造一支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驾驭能力强,适应水利发展新需要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技能人才队伍。以“水利工匠”为目标。立足岗位需求,以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为载体,培养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技能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
⑤、高效的水利服务体系。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以审批、审查、验收、招标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不断提高水利公共服务能力。
――审批改革。推进审批公开,落实好已颁布的行政审批事项。重点梳理审批、审查、验收、招标等群众关心的领域,建立权力清单,做到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内容、依据、条件、程序、需提交的材料、办理人员、时限、咨询电话等关键要素全面公开;优化审批流程,承接好省水利厅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本着“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服务最佳”的原则,创新审批管理、简化办理程序、强化工作责任,落实首问负责制,实行谁审批谁负责;完善审批制度,按照“阳光审批”的原则,创新审批方式,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网上审批方式正常有效运行。
――运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改革为突破口,继续总结完善“四种模式”,择优选取改革模式在全市推广。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原则,推进灌区、堤防等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扭转运行管理滞后的现状。
――水价改革。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集中式供水工程和中小型灌区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启动水权改革,探索阶梯水价。步入节约用水、以水养水的良性发展轨道。
――投融资体制改革。以财政投资为主导,以专项基金和债券为补充,以民间资本为源泉,大力引进BT、BOT、PPP等投资模式,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系。
――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前期工作打捆招标制,探索水利工程代建制,群众参与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制,购买服务参与水利工程审查、咨询、建设和管理。
(3)十大指标
预计完成水利投资100亿元;水资源保护,用水总量控制在8.03亿m3,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重点水源,兴建中小型水库21座;江河治理,新修达标堤防护岸280公里;饮水安全,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全面达标;农田水利,新修改造基本农田2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 km2;生态渔业,实现渔业产量5.2万吨,渔业养殖面积25万亩,渔业总产值25亿元;农村水电,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0万kw;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占有率达50%,大专以上学历占有率达85%。
(4)十大工程
①、水资源保护工程。做好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确保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
――严格水资源论证和许可。对已接近或达到用水总量指标的县,限制或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建立取水许可台账,实行网络化管理,抓好取水计量,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
――严格水功能区保护。围绕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保护要求,严格落实“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七项指标”(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和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重点区域地下水水位)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逐步压缩用水计划,提高用水效率;做好污水处理,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管,做好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调整产业结构,遏制月河、岚河等重要河段面源污染。加强地下水监测,逐步关停、取消地下水开采。
――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定保护办法,划定保护区,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保护责任。对保护区的群众逐步搬迁。对保护区内的耕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对保护区内的生活垃圾、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达标排放。构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加强监控系统和监管能力建设,实时掌握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
――切实做好重点领域节水工作。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以灌区和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积极推广使用喷灌、微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把工业节水作为关键领域。大力发展循环工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用水量;把生活节水和服务业节水作为重点对象。加强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普及节水器具,倡导生活用水重复利用;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鼓励和促进再生水利用,推广城镇雨水利用,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工程。
②、防汛减灾工程。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做到从救灾向防灾、减损失向减风险、单一减灾向综合减灾“三个转变”继续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软件和硬件两手抓,最大程度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一是工程措施
――病险水库。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1座。重点加强前期工作:做好大坝安全鉴定,找准病险原因,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初步设计工作,严格审查除险加固建设内容、技术方案、工程概算,确保除险加固措施安全可靠,工程概算科学合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好建设管理工作: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四制”管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抓好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验收工作,确保建成一处,验收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应急备用水源。实施乡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30处。确保严重干旱情况下,集镇居民基本生活用水以及农作物生产播种期和关键生长期的基本生产用水安全;加强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市抗旱减灾整体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涝区治理。按照“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要求,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治涝与灌溉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充分利用涝区内的洼地、湿地的调蓄作用,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尽可能自排、适当提排。规划治理涝区90处。针对雨洪涝区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建设撇洪沟、新修加固洄水堤、新修加固排涝渠系、建设排涝沟和治理排涝河道、新建排涝涵闸和排涝泵站等工程措施。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高效运行、管理先进的排涝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促使涝区排涝标准显著提高,城市排涝河道、涵闸、泵站的排涝能力明显增强,易涝地区的排涝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非工程措施
围绕“零死亡、少受损”的安全度汛目标,深入研究防汛信息采集、传输、查询及发布、预警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防汛信息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防汛应急工作达到“监测站点布局合理,数据传输畅通无阻,预警发布方便快捷,指挥系统现代高效,防汛信息保障有力”的目标。
――重点建立“三个中心”。 把市、县防汛办打造为数据中心、监控中心和预警中心。围绕三个中心实施六项工程:一是围绕数据中心实施市县防汛、气象、水文数据有效整合工程;二是继续完善县级山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三是围绕监控中心整合实施市县防汛办重要江河水库汛情实像监控系统;四是围绕监控中心建设,在完善市县镇三级高清视频会议指挥系统的基础上,扩展其系统应用功能(如:市县镇防汛值班视频点名系统);五是围绕预警中心实施市、县、镇三级防汛综合预警平台系统;六是围绕预警中心实施全市电视、广播及重要公共场合防汛预警信息发布联网系统。
――着力提升“两种能力”。一是提升防汛指挥决策信息保障能力,通过三个中心建设,以及市县镇防汛办能力建设,提高全市各级防汛指挥信息保障水平,确保防汛指挥现代高效。二是提升防汛预警到户信息传送能力,通过信息采集整合、信息研判分析、信息预警发布,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到相关人员手中,确保及时安全转移群众,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水库联合调度。完善水库联合调度办法。统筹考虑防洪、供水、发电、生态等需求,按照兴利服从防洪、区域服从流域、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科学制定调度方案,优化水库群联合调度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水库防洪效益,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③、江河治理工程。重点实施汉江整治、中小河流、重要支流和山洪沟四大工程,努力提高江、河、沟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汉江整治。遵循“安澜惠民、生态宜居、持续发展”的健康河流新理念,围绕“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滩平航通、人水和谐”的目标,结合防洪、景观和集镇建设任务,规划实施24处重点防洪工程,规划新修、加固堤防和护岸50公里。具体涉及汉滨区西坝、张滩、建民、吉河、关庙、新坝集镇和枣园,汉阴县汉阳集镇和漩涡镇老街,旬阳县段家河、吕河、构元、棕溪和蜀河集镇新区,石泉县杨柳新区、喜河、后柳集镇,白河县县城下卡子、冷水集镇和月镇村,紫阳县城关镇和平安置点及焕古、洞河、金川集镇。
――中小河流。创新治理模式,突出生态理念。继续坚持与集镇、学校、陕南避灾移民安置点的堤防配套相结合,坚持挡墙和护坡相结合,坚持抵御洪水与美化环境相结合。重点实施汉滨区月河段、恒河、黄洋河段,汉阴县月河段、洞河,石泉县池河、饶丰河、富水河,宁陕县长安河、汶水河,岚皋县大道河、岚河,紫阳县任河、洞河,平利县坝河、黄洋河段,镇坪县南江河、大曙河,旬阳县旬河、吕河、乾佑河,白河县冷水河、白石河等60处防洪工程。规划新修、加固堤防和护岸287.3公里。
――重要支流。实施旬河和子午河安康段防洪工程,规划新修、加固堤防和护岸9.452公里。子午河防洪工程涉及宁陕和石泉县,新修堤防4767米。其中宁陕县涉及筒车弯镇和梅子镇,石泉县涉及两河镇;旬河防洪工程涉及宁陕县和旬阳县,规划新修、加固堤防和护岸4685米。宁陕县涉及广货街、江口、西关、新庄和金川等防护区,旬阳县涉及仁河口、赵湾、白柳防护区。
――山洪沟。围绕城镇、集中居民点和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部位,以岸坡防护为重点,畅通山洪出路,提高重点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所在河段的抗冲能力。在确保山洪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与城乡景观、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维护河道自然形态。重点治理汉滨区陈家沟和紫荆河、汉阴观音河、石泉大坝河、宁陕东河、紫阳长滩沟、镇坪石砦河、旬阳麻坪河和大神河、白河县洪石河等10条山洪沟,规划新修堤防和护岸27.215公里。
――月河整治。按照“河道防洪能力得到提高、河道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涉河建筑物得到规范、河道采砂得到控制”的目标,围绕月河川道工业园区、城镇带、农业园区建设需求,以月河干流及恒河、观音河、洞河、付家河等主要支流汇入口的整治为重点,综合治理河长75公里。主要包括堤防建设、疏浚清淤,河岸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与修复等。
④、重点水源工程。重点水源工程主要包括洞河水库,月河补水和中小型水库工程三大内容。
――洞河水库。该工程属Ⅲ等中型水利工程,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发电。主要供水对象为规划的洞河水库灌区,以及汉阴县涧池、蒲溪、双乳、永宁和汉滨区梅子铺5个乡镇11万人生活用水和汉阴县工业园区用水。
大坝为C20碾压砼抛物线型双曲拱坝,最大坝高65米。水库总库容4627万m3,其中兴利调节库容3256万m3。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4857万m3,其中向5乡镇和工业园区供水1980万m3,供水保证率达90%,向洞河灌区供水2877万m3,灌溉保证率达75%。工程控制灌溉面积4.57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其中扩灌3.31万亩,补灌月惠渠0.19万亩。电站装机容量3430KW,多年平均发电量797.52万KW·h。
――月河补水。月河补水工程由石泉双营水库(含12.2公里输水隧洞)和汉滨恒河水库组成,总库容8471.6万m3, 年补水量和供水量分别为11200万m3和7000万m3。
石泉双营水库位于石泉县中池镇群心村。该工程拟从池河调水,经12.2公里输水隧洞,自流至汉阴县月河支流沐浴河。大坝为碾压砼重力坝,水库总库容3871.6万m3,年均调水量8200万m3。
恒河水库位于汉滨区恒口镇茨趴村及大河镇关坪村,主要为恒口示范区及五里工业园区供水,年供水量达7000 万m3(供水保证率为95%),还可为月河生态补水3000万m3。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60米,总库容4600万m3。
――小型水库。围绕城镇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用水需求,实施小型水库21座。分别是:汉滨青木沟、柿树砭、高俭沟、小南沟水库,汉阴黎元河、仙鸡河水库,石泉水磨、湘子河水库,宁陕蒿沟水库,紫阳瓦房沟、万良水库,岚皋芳流、石门水库,平利油榨沟、洛河水库,镇平牛劲项水库,旬阳冷水河、麻坪河、水洞水库,白河天宝、川河水库。新增库容2998.76万m3,总供水达4154.4万m3,其中生活供水2037.7万m3,灌溉供水2116.7万m3。
⑤、饮水安全工程。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准市场化运营”的原则,围绕“县城供水规范化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水质检测能力提升、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四大重点,以县为单元整体推进,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确保饮水安全。一是新建供水工程1230处,受益人口75.53万,其中贫困人口38.27万;一是管网延伸及改造配套供水工程544处,新建管网340公里,受益人口41.01万,其中贫困人口12.53万;三是水质净化设施改造352处,配套消毒设备595台,更新配套管网318公里,受益人口23.2万,其中贫困人口1.92万。通过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
――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水源条件和现状供水设施建设情况,采取“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方式,坚持“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科学合理确定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布局与供水规模。
――规范建设。在坚持“四制”、严把“五关”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项目基本情况、参建单位情况、工程建设情况“三公示”制度,形成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严禁随意调整项目和资金,严禁变更建设规模、内容、地点。
――保护水源。加大供水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检、卫生部门监督的水质管理体制。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严禁上污染项目、搞规模禽畜养殖,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做好废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强化检测。分期分批建设和完善县区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加大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检测力度和频次,建立定时或定点水质快速检测机制,加快实现水质卫生监测全覆盖,确保水质安全达标。进一步强化水质净化处理,规范消毒设施的安装、使用和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质合格率。
――创新管理。在坚持运行管理“三个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厂安防管理,做到围墙、监控设备、值班人员、通信工具和规章制度“五到位”,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无人化。
⑥、农田水利工程。围绕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目标,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新增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中央统筹土地出让收益资金项目县”等项目为依托,以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为重点,加快管灌、微灌、喷灌工程建设步伐。新修改造基本农田2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稳步缓解制约全市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实施六大类项目: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建改造引水堰闸410座,新建改造塘坝180座,新建改造水窖4200座,新增蓄水能力10万m3;新修小型泵站35 座,新打机井90眼;新衬砌渠道270km,改造渠道800km,配套渠系建筑物2000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其中管灌3.5万亩,喷灌1万亩,滴灌0.5万亩。
――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全面推进黄石滩、月惠渠、西惠渠和观音河等7个灌区更新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改造衬砌渠道150km,改造渠系建筑物200处,项目建成后,可恢复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
――中央统筹资金农田水利项目。新建引水堰闸45座,新建塘坝25座,新修小型泵站10座,新打机井15眼;新衬砌渠道65km。
――中央统筹资金维修养护项目。维修渠道150km,铺设输水管道60km,维修塘坝50处,引水堰闸45座,小型泵站5座,机电井15座,排水渠100km。
――规模化高效节水项目。结合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逐步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发展渠灌2万亩,发展管灌1万亩。
――省级小水项目。新修基本农田2万亩,改造提高基本农田3亩。新修水窖250口,改造50口,新修小型泵站10座,新修渠道110公里,恢复灌溉面积1.5万亩。
⑦、水土保持工程。以“防灾减灾、改善生态、支持经济、服务民生”的水保工作新理念为统领,以丹治和坡耕地治理项目等为支撑,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为抓手,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结合,坚持预防保护与重点治理并重,围绕河边、路边和城镇周边,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km2,其中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15km2。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将全市10县区纳入丹治Ⅲ期治理范围,治理项目区30个,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0 km2,其中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00km2。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按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陕西省专项建设方案》以及项目区现状,以汉滨区、汉阴县和平利县为重点,规划治理坡耕地面积2.35万亩。
――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km²。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加大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力度,加大各类破坏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违法行为查处力度,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现象。
⑧、生态渔业工程。围绕水质保护、渔业发展、渔民增收三大目标,按照大水面养殖出产量、池塘精养出效益、特种养殖出产值的全方位立体发展模式,促使全市渔业形成高中低山区域结合、普通名优品种搭配、高中低端水产品齐备的发展格局。立足“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天然优势,全力打造“安康富硒水产”品牌。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工程,建设过鱼及防逃鱼设施,开展汉江野生鱼资源调查,筹建野生鱼活体标本馆。重点打造四大基地:
――种苗繁育基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推广鱼种繁育技术,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升市级鱼种繁育中心配套设施。在渔业生产重点县区建设一批鱼种繁育推广站,发展一批特色鱼类良种繁育基地。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站,积极开展鱼种繁育扩能和实验研究,探索地方独特品种繁育、养殖技术研究。突出常规鱼、冷水鱼两大种群,建设5个繁育基地。重点建设草鱼、鲤鱼、鳝鱼等经济效益型和鲟、鳟、大鲵、多鳞铲颌鱼等名优特色型鱼种繁育基地。在满足全市需求的基础上,力争外供种苗。
――水产养殖基地。充分利用汉江干支流近30 万亩的库区水面,主攻不投饵养殖,兼顾特色养殖。开展四大家鱼及大鲵、金鳟、虹鳟、细鳞鲑等养殖。推广池塘精养,发展池塘精养1.2万亩,年产鲜鱼6000 吨,实现产值9000 万元。到2020年,渔业养殖面积达到25万亩,实现产量5.2万吨、产值25亿元。
――休闲渔业基地。依托渔业养殖基地,以食、钓、赏、购为重点,积极开发渔食品、组织渔活动、挖掘渔文化、搞活渔旅游,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渔品餐饮,重点打造渔家乐50 个,开发独具特色的“安康鱼宴”,打响“安康富硒水产”品牌。广泛开展垂钓活动,以汉江干流和月河、任何、洞河、岚河等一级支流为重点,打造一批集养鱼、钓鱼、赏鱼、品鱼、购鱼为一体的休闲渔庄。通过完善养殖、游钓、道路等基础设施,发展溪钓、库钓、池钓等形式多样的垂钓休闲渔业基地。
――精深加工基地。一是构建加工体系。按照市场引导、政府帮扶、逐步完善、扶优引强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养殖、销售、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延伸渔业产业链条。二是构建流通体系。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业主投资、适当补助的工作思路,新建3-5个汉江干支流渔业码头,满足渔业生产和渔业观光需要。加快渔业交易市场建设,引导水产品交易方式由集市向专业市场过渡。三是构建检测体系。建设渔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水产品生产、流通、交易等环节的质量监督,保证渔产品质量安全。
⑨、农村水电工程。紧紧围绕“建生态水电,创秀美山川,促乡村发展”的主题,按照规划引领、规范开发、改造提高的发展原则,坚持从重建设向重监管转变;从重经济效益向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转变;从作坊式管理向标准化、现代化管理转变;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大力发展绿色水电。科学确定工程任务及开发方式,严禁下一级进水口紧接上一级尾水的开发方式,尽力保留城镇和人口集中密度较大河段为天然河段。科学确定最小下泄流量标准,确保河道不断流。按照全省要求,以河道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10%作为河道内生态流量控制目标,远期逐步提高生态用水量指标。
――规范水电开发方式。充分发挥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增效扩容改造、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规范小水电开发方式。一是关口前移。在前期工作中,从规划、防洪、安全及第三方利益等方面进行把关,切实维护公众利益;二是加强管理。加强建设期各项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实现规范有序开发;新建小水电工程,对水能计算未扣除生态流量,水工未设计放水设施,运行方式不科学的设计报告一律不予审查通过。建设阶段未按设计及审批要求建设放水设施的,不严格执行放水设施“三同时”的,移民安置不妥当,环评、水保、渔业及移民专项验收未通过的项目,一律不予竣工验收。三是做好监测。强化监管手段,逐步建立生态流量监测及水电站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态流量管理信息化。
――推进水电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双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现代化,大力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及行业形象。逐步建立全市农村水电管理信息系统,努力实现农村水电技术现代化、管理信息化、运行标准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⑩、水利园区工程。坚持“扩规模、提质量、强产业、延链条、创品牌、增效益”的原则,按照“水利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规模化”的思路,紧扣“业主、产业和规模”三大要素,立足渔业、水保和节水灌溉三大领域,建成产业特色明显、生产要素聚集、综合效益较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水利产业园区60个。其中市级渔业园区25个;水保园区15个,省级和市级分别为5个和10个;市级高效节水示范园区20个。
――渔业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培育引导,打造一批集渔业生产、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生态渔业园区。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进江河、游湖库、逛沟溪,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的渔业旅游氛围。开发建设观光休闲生态渔业带,促使休闲渔业成为生态旅游的新亮点。
――水保园区。在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选定适合区域,结合茶叶、核桃、柑橘等各县区的特色产业,打造集水土保持、产业增收、观光旅游、娱乐休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水土保持产业示范园区。配套完善园区水、电、路、讯、食等基础设施,实现园区就是景区的目标。通过打造水保园区,达到发展特色产业,普及水保知识,传播水保理念,营造水保氛围,培育水保文化的目的。
――高效节水示范园区。以农业园区为基础,以节水、增产、增收为目标,以滴灌、微喷灌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工程网、信息网、监测网等信息化系统为平台。实现作物需水量自动控制,自动补给。改变大水漫灌的做法,提高用水效率,扭转增水不增收的局面。
四、投资估算
通过改革投资方式,优化投资结构,形成以财政资金为主体,以专项基金、招商引资、民间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投资体系。重点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有效发挥社会资本带动功能。十三五期间,规划投资293.848亿元。
1、水资源保护工程。规划投资4.565亿元,水源地保护、面源污染治理和入河排污口治理工程分别投资0.93亿元、2.945亿元和0.69亿元。
2、防汛减灾工程。规划投资20.18亿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防汛非工程措施和涝区治理工程分别投资0.9613亿元、2.291亿元、1.8亿元和15.1277亿元。
3、江河治理工程。规划投资162.3665亿元,汉江整治、中小河流、月河整治、重要支流和山洪沟工程分别投资23.5504亿元、16.3431亿元、120亿元、0.7438亿元和1.7292亿元。
4、重点水源工程。规划投资35.6915亿元,洞河水库、月河补水和中小型水库工程分别投资3.62亿元、21.11亿元和10.9615亿元。
5、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投资10.6598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和县城供水工程分别投资7.2918亿元和3.368亿元。
6、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投资10.14亿元,中央小水重点县、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央统筹资金农田水利、中央统筹维修养护项目、规模化高效节水和省级小水工程分别投资4.47亿元、2.85亿元、0.5亿元、0.5亿元、1.22亿元和0.6亿元。
7、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投资11.535亿元,丹治工程、坡耕地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和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分别投资9亿元、1.125亿元、1亿元和0.41亿元。
8、生态渔业工程。规划投资1.595亿元,增殖放流、鱼种场、水产品质量监测、野生鱼资源调查和标本馆、过鱼及防逃鱼设施分别投资0.055亿元、0.43亿元、0.01亿元、0.1亿元、1亿元。
9、水电开发工程。规划投资32.9552亿元,新农村电气化县、增效扩容改造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分别投资28.8724亿元、1.542亿元和2.5408亿元。
10、水利园区工程。规划投资4.16亿元,渔业园区、水保园区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分别投资2.5亿元、1.5亿元和0.16亿元。
五、保障措施
1、规划引领,前期为先。按照“区域规划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服从综合规划,区域、流域规划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充分利用规划的调控与约束功能,坚持规划一张图,执行一盘棋。落实前期经费,通过公开购买服务等措施创新前期工作方式;按照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指标,编制水资源保护、江河治理、防汛减灾、饮水安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生态渔业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功能齐全、覆盖全面、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水利规划体系,为推进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纳入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做到规划一批、设计一批、实施一批。
2、建管并重,改革为先。通过严格管理,推动水利事业良性发展,通过大力改革,为创新管理提供动力。一是管理。严格基建程序,落实“四项”制度,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落实“三条红线”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构建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加强参建单位管理;落实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完善年度水利建设质量考核办法,加强质量管理;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总结推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四种模式”,推进工程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技术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二是改革。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原则,推进农田水利改革。积极试点代建制,前期工作打捆招投标制,“五小”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租赁经营制,有序推动建设管理改革。坚持“红线用水、有偿供水、阶梯水价”,做好农业水价和生活水价改革。以镇或流域为单元逐步设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推行以奖代补,撬动民间资金投资水利,开展水权交易试点,做好配套改革。
3、依法行政,制度为先。完善水利建设管理制度,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治水。清理、完善各类法规性文件和制度,坚持立、改、废相结合,确保水利事业有法管,管的好,见实效。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严查水事典型案例,维护良好水事秩序。梳理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行政审批清单,做好接、放、管、服。坚持信息公开,做到审批、收费、程序、时限等服务信息全面公开,建立网上办事大厅,着力打造阳光政务。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查、审批、招标实施方案批复和项目验收。
4、注重质量,示范为先。认真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始终把水利工程质量摆在首位。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质量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关口前移,严格项目审查,落实审查终身负责制,建立设计服务市场诚信体系。以水利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建设程序示范、工程质量示范、项目效益示范”的要求,大力开展水利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
5、科技创新,人才为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增加水利科技经费和人力投入,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加大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在水利勘察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力度。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围绕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注重人才培养,通过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终身教育,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素养。在人才的任用、管理、培养上建立激励竞争机制,营造吸引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上挂、下派锻炼,轮岗交流,水利建设主战场练兵,加速人才成长。拓展水利人才引进渠道,坚持招聘、招考和选调相结合,及时补充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建立适应全市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水利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