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利水电工程规划
1、水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各种措施对水资源加以治理、控制、调节、保护和管理,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按规定的标准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
2、水资源分区:能反映水资源和其他自然条件地区差别,尽量照顾供水系统、水文地质单元和流域水系完整,适当考虑行政区划且便于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规划的单元划分。
3、水资源规划:在一定区域内,为合理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总体安排。
4、水资源总量: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5、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当地水资源中可供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6、水资源综合利用:通过水资源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各种措施,使水资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利用。
7、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定。
8、地表水资源量: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9、地表水资源开发率: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
10、设计水平年:作为选择工程规模及其特征值而依据的有关国民经济部门规划达到某个发展水平的年份。
11、干旱指数: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12、调水区: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向外调出水量的地区。
13、受水区: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从外调入水量的地区。
14、径流调节:按照国民经济各用水部门的要求,通过工程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在时间上和地区上进行再分配。
15、调节周期:水库一次蓄泄循环的历时。
16、年调节:水库按照用水部门的需水过程对一个水文年度内来水径流进行的调节(即调节周期为一个水文年)。
17、多年调节:水库调节周期长达若干水文年的径流调节。
18、防洪限制水位/汛期限制水位: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也是水库在汛期防洪运用时的起调水位。
19、正常蓄水位/正常高水位/设计蓄水位/兴利水位:水库在正常运用的情况下,为满足设计的兴利要求在供水期开始时应蓄到的最高水位。
20、死水位: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消落到的最低水位。
21、兴利库容/有效库容/调节库容:正常蓄水位至死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
22、死库容/垫底库容:死水位以下的水库容积。
23、地下水资源量: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24、污水处理再利用技术:城镇或企业废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再利用的工程措施。
25、集雨工程:用人工收集储存屋顶、场院、道路等场所产生径流的微型蓄水工程。
26、水资源供需分析:以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水资源的相互关系,在一定区域内,对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不同规划方案的水资源供需状况所进行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27、需水预测: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水平、用水水平与用水效率的分析,依据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原则,进行的不同水平年、不同年型和不同方案需水量的分析计算。
28、供水预测:通过对现有供水设施和供水系统的分析,结合水资源开发程度与开发潜力分析,所进行的不同水平年、不同年型和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下不同方案的可供水量分析计算。
29、供水能力:供水能力可分为现状供水能力和设计供水能力。现状供水能力可采用近期最大的用水量;设计供水能力是指具有一定供水保证率的供水量,与来水条件、工程条件、需水特性和运用调度方式有关。
30、供水量: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
31、需水量:根据未来的发展水平、用水与节水水平,分析预测的,满足各用水户合理用水要求的水量。
32、缺水量:因供水不足而未能满足的合理需水要求,即需水量与可供水量之差。
33、用水量: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水量。
34、重复利用率:供水系统中可重复使用的水量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
35、用水定额:在一定生产、生活水平下,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产品、单位灌溉面积、单位人口等的用水量。
36、农田灌溉耗水量:农田灌溉过程中,作物蒸腾、棵间蒸散发、渠系水面蒸发和浸润损失等所消耗的水量。
37、工业耗水量:输水和工业生产过程中蒸发损失、产品带走、厂区生活等所消耗的水量。
38、生活耗水量:输水损失以及居民家庭和公共用水过程中的蒸发损失及饮用等所消耗的水量。
39、洪水:由降雨、冰雪消融或堵塞等原因使河道水位在较短时间内明显上涨的大流量水流。
40、防洪:根据洪水的规律与洪灾特点,研究及采取各种对策和措施,以减轻或防止洪水危害的工作。
41、汛:江河、湖泊中每年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涨水现象。
42、汛期:江河、湖泊中每年出现洪水的时期。
43、防洪规划:为防治某流域或某地区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规划。
44、防洪标准:防洪保护对象达到的或要求达到的防御水平或能力,一般以某一重现期洪水表示。
45、防洪风险图:为分析评价某区域洪水发生的几率和造成灾害程度绘制的图册。
46、洪水演进计算/洪水演算:推求洪水波传播情势的分析计算。
47、河道安全泄量:河道在保证水位时能安全下泄的流量。
48、保证水位:保证堤防及其附属建筑物在汛期安全运用的上限洪水位。
49、警戒水位:江河、湖泊中的水位在汛期上涨可能出现险情之前而须开始警戒并准备防汛工作时的水位。
50、行洪区:平时不过水,当达到某一洪水位时可以泄洪的过水区。
51、分洪区/滞洪区:利用低洼圩埦或在湖泊、洼地修筑围堤分蓄河道超额洪水的区域。
52、洪泛区:尚无工程设施保护的洪水泛滥所及的地区。
53、防洪保护区:在防洪标准内受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
54、水能资源:以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能量资源。
55、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河川或湖泊的水能资源的量值,以年电量和平均功率表示。
56、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河川或湖泊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量。
57、经济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存在于河流或湖泊中,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具有经济可开发价值的水能资源的量值。
58:尾水位:水电站尾水出口断面的水面高程。
59、水头:水电站进口断面与尾水出口断面之间的单位水体的机械能之差,常近似地用该两断面的水位差代替。
60、毛水头:水电站进口断面与尾水出口断面的水位差。
61、净水头:水电站的毛水头减去发电水流在输水道内的全部水头损失后的水头。
62、最大水头:水电站正常工作期间,水库(对坝式及混合式)或前池(对引水式)的正常蓄水位和相应的下游最低水位之差。
63:最小水头:水电站正常工作期间,上游最低水位与相应的下游最高水位之差。
64、设计水头:保证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发出额定出力时的最小水头。
65、平均水头:在一定计算时期内各计算时段(日、旬、月等)的水头以算术平均计算得的水头。
66、水电站出力:水电站所有机组的发电机端母线上输出的功率之和。我国规定用kW为计量单位。
67、水电站保证出力:水电站在相应于设计保证率的供水时段内的平均出力。
68:出力系数:水电站出力计算式中的量纲换算比值与综合效率相乘所得的数。
69、多年平均年发电量:水电站在多年期间各年发电量的算术平均值。
70、用电负荷/负荷:电力系统所有用电设备消耗的功率之和。
71、供电负荷:用电负荷与网络中损耗的功率之和。
72、发电负荷:电力系统中所有发电机发出的功率之和。
73:峰荷:日负荷图中位于平均负荷水平线以上的负荷。
74、基荷:日负荷图中位于最小负荷水平线以下的负荷。
75、水电站装机容量:一座水电站全部水轮发电机组额定出力之和。
76、装机容量年利用小时数:以水电站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与装机容量的比值表示电站装机容量利用程度的指标。
77、水库调度:确定水库运用中决策变量(电站出力、供水量、弃水量、时段末库水位等)与状态变量(时段初库水位、入库流量、时间等)间关系的工作。
78:防洪调度:利用水库防洪库容对洪水进行有计划地蓄泄安排。
79、水库联合调度:为达到特定目标对多个水库实施的统一调度。
80、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占干土总量的百分数。
81、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中的全部孔隙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又称持水量。
82、有效降雨量:降雨量扣除地表径流量和深层渗漏量后,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
83、地下水利用量:地下水借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至作物根系活动层内以供作物吸收和田间蒸发的水量。
84:灌溉:人工补充土壤水分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
85、节水灌溉: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用水损失,以较少灌溉用水量满足作物正常生长要求的灌溉。
86、非充分灌溉:在作物生育期内部分满足作物水量需求的灌溉方式。
87、灌溉定额:作物播种前(水稻插秧前)及作物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或总灌水深度。
88、灌水定额:作物播种前及生育期内的一次灌溉用水量。
89、灌溉制度:根据农作物生育期内的气候、土壤和耕作技术条件等因素,按作物生长期的需水要求所定制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
90:灌溉保证率:在灌溉设施多年运营期间,灌溉用水量能够得到保证供给的概率,通常以正常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91、复种指数:在某一块耕地上,全年内内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之和与耕地面积之比值。
92、引水灌溉:以自留引用河川、湖泊等地表水进行灌溉。
93、蓄水灌溉:用水库、堰塘等蓄水水源进行灌溉。
94:提水灌溉:用机电泵或人力、畜力、风力等提水工具提水进行灌溉。
95、沟灌:在作物行间开沟引水,水在流动中依靠自身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湿润沟两侧土壤的灌水方法。
96、畦灌:灌溉水流在畦田上的流动过程中,以自重作用渗入土壤的灌水方法。
97、格田灌溉/淹灌:灌溉水在格田中形成比较均匀的水层,以自重作用渗入土壤的灌水方法。
98、漫灌:田间不修沟、畦,水流在地面以漫流方式进行的灌溉,多用于牧草灌溉。
99、喷灌:用专门的管道系统和设备将有压水送至灌溉地段并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洒到田间的一种灌溉方法。
100、微灌: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以很小水量送到作物根部土层的灌水方法(包括滴灌和微喷灌)。
101、灌区:具有一定保证率的水源和专门的管理机构、由完整的灌溉排水系统控制的区域及其工程设施保护区域。
102、灌溉系统:从水源取水并输送、分配到农田、草地、林地进行灌溉的各级渠道或管道及相应配套建筑物和设施的总称。完整的灌溉系统还应包括相应的排水系统,称为灌溉排水系统。
103、渠系水利用系数:末级固定渠道输出流量(水量)之和与干渠渠首引入流量(水量)的比值,也是各级固定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
104:田间水利用系数: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末级固定渠道放出水量的比值。
105、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106、渠道坡降:渠道上下游断面渠底高差与该渠段水平长度的比值。
107、渠床糙率:表示渠道表面粗糙程度的无因次数。
108、渠道断面宽深比:渠道底宽与渠中水深的比值。
109、田间工程:末级固定渠道(农渠)控制范围内的临时性或永久性灌排设施以及土地平整等的总称。
110、灌溉试验:为研究农田灌溉理论与技术措施而进行的试验。主要包括作物蒸发蒸腾量、灌溉制度、灌水方法、灌水技术、灌溉效益、作物水分(肥)生产函数及劣质水安全利用实验等。
111、灌区管理:灌溉水源及灌溉排水系统工程管理、运行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和环境管理的总称。
112、灌区管理组织:从事灌区管理工作的各类组织机构的总称。
113、灌溉用水管理:对灌溉水量的调蓄、输送、分配及使用的管理工作。
114:灌区经营管理:以提高灌区的管理工作效率及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管理活动。
115、悬移质:悬浮在河道水流中、随水流运动的泥沙颗粒。
116、推移质:在河床表面附近以滑动、滚动、跳跃或层移方式运动的泥沙颗粒。
117、悬移质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悬移质沙量。
118、推移质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推移质沙量。
119、推悬比:推移质输沙率与悬移质输沙率之比。
120、絮凝:水中的细颗粒泥沙在颗粒间的吸附作用、水和沙的电化作用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结成絮团状集合体的现象。
121、河床演变:河道在自然情况下或受人工干扰时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淤变化过程。
122、冲淤平衡:河床上的冲淤变形相互抵消使原河床高程基本上维持不变的现象。
123、河势:河道水流动力轴线的位置、走向及岸线和洲滩分布的态势。
124:河道整治:改善河道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以适应防洪、航运、供水、排水等国民经济要求的工程措施。
125、治导线/整治线:河道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
126、控导工程:按照设计治导线在河道中修建的导引水流及保护滩岸的工程。
127、裁弯工程:为扩大河道泄洪能力、缩短航程、集中水流,将过分弯曲的河道进行人工裁直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