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至8月上旬,我市出现了严重的夏伏旱,其中:汉滨北部、旬阳北部、宁陕西部等中山区达到特大干旱等级,其他地方达到轻至中度干旱等级,农作物大面积受旱,中高山地区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城区江北、旬阳县城供水一度十分紧张。据统计,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33.63万亩,其中轻旱面积24.52万亩,重旱面积4.81万亩,绝收4.3万亩,临时饮水困难人口5.16万人。
面对严重旱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和省防总4级应急响应要求,迅速行动投入抗旱减灾工作,优先保证群众饮水安全,全力抗旱保秋,努力将灾害减少到了最低。在旱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能取的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科学评估这次抗旱成效,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
一、各级领导重视是抗旱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伏旱出现后,市委主要领导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对抗旱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并深入旱情严重的旬阳、汉滨等县区查看灾情指导抗旱工作。市防指及时会商分析,科学研判旱情,提早安排部署。汉滨、旬阳等旱区克服靠天等雨思想,及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迅速响应积极行动。这次抗旱行动,具有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干群结合的鲜明特点,这与过去政府号召组织、群众自救为主的抗旱模式形成了强烈对比。
二、水利设施在这次抗旱关键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大旱,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我市蓄水能力和需水量。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化程度逐步提高。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市委、市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利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截至2013年底争取中省投资27.56亿元,先后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与抗旱相关的建设项目,同时中央财政支持每个县区200万元用于购置抗旱设备,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全市各类水源工程年供水能力7.17亿立方米。建成饮水工程3400余处,累计解决了220万群众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4%;县城自备水源工程5处完工,4处正在建设或开展前期工作,宁陕、白河等一些冬春容易受到干旱影响的县城供水在这次干旱中经受了考验,居民饮水没有出现问题。55座病险水库36座已完成除险加固,启动实施7县区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和灌区节水改造项目,2个中型灌区70%渠道进行了防渗处理,另外9.03万处小型塘坝、小水窖、机电井的修建,存水于民,成为今年农村抗旱的可靠水源。实践证明,我市近年来强力推进水利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在抗旱关键时期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科学研判是取得抗旱减灾工作胜利的重要前提。我市是一个工程性缺水的地区,做好以汛补旱、以丰补枯调蓄工作,是抗旱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去年汛后,要求各大型水库拦蓄尾水,各中小型水库适当蓄水补水,紫安、滴水岩等部分完成除险加固的小型水库蓄水还增加了20%,在干旱时期解决了群众吃水和灌溉问题。4月 日召开的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预测我市伏旱偏重发生;7月下旬,预测我市8月10日之前全市无有效降水,气温偏高,有可能出现严重伏旱。事后验证,这些准确研判,为我市开展抗旱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抗旱过程中,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加强预测预报,提供信息服务;水利部门合理调度水源,利用一切水利设施,组织抗旱服务队为群众送水拉水、抗旱浇地和指导群众开展农业灌溉,力保人饮保秋;各级农业部门深入一线,加强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有力有效抗旱,取得阶段性成果。
几场秋雨,伏旱解除。但抗旱工作仍面临不少难题,全市骨干水利工程少,大部分降水和过境客水没有有效利用,调蓄能力不足;中小灌区建设和维护资金短缺,配套设施不全,渠道渗漏严重,灌溉能力下降;部分中高山地区群众仍然饮水困难,大旱之年基本用水难以保障;五小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重建轻管,老化失修,效益锐减;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弱,科学抗旱缺乏手段;不少干部群众主动抗旱意识不强,抗旱服务组织能力较低。等等这些,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