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安康市抢抓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机遇,紧紧围绕城镇化建设、陕南移民搬迁、山区群众吃水难三大重点,累计完成投资15.3亿余元,建成农村饮水工程4100余处,解决和改善了28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大提高了全市广大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确保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工程持久发挥效益,安康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安康市城乡供水管理办法》,认真落实组建工程专管机构、出台运行管理办法、建立维修养护基金“三个一”要求,勇于创新,大胆探索,逐步总结完善了四种管理模式在全市积极推广。一是全额拨款的“汉滨模式”。汉滨区落实全额事业编制72人,成立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总站,下设8个片区分站,直接管理供水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规模水厂,单村供水工程移交镇村或供水协会管理,有效解决了镇村两级供水工程长期没人管的问题。2015年各分站实现经营收入146.4万元,收支略有结余。二是差额拨款的“旬阳模式”。旬阳县水利局成立村镇供水总公司,下设蜀河、吕河、甘溪3个片区中心站,管理17个集镇水厂,县上一次性解决66个公益岗位,每人每年财政补助6000元,其余部分由供水企业解决。2015年公司实现经营收入310万元,盈利30余万元。三是自收自支的“紫阳模式”。紫阳县成立了村镇供水管理总站,下辖15个供水分站,站长由县水利局任命,其他人员由站长聘用,每个分站聘用1-3名管理人员,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相补的办法。2015年总站实现经营收入约200万元,盈利30余万元。四是市场经营的“汉阴模式”。汉阴县民营企业龙源公司承包经营涧池集镇供水工程,先后整合资金300万元实施管网改造,公司水厂从当初的1个增加到8个,供水范围扩展到3个乡镇21个行政村50户企业。在此辐射带动下,又有振兴、源泉、涛祥等公司,承包经营了双乳、蒲溪、漩涡、平梁、汉阳等5处供水工程,共计投入资金470万元进行了工程改造提升。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奖补民营供水公司,走出了一条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以水养水、滚动发展、良性运行的新路子。
同时,重视水质安全保障工作,把水质达标合格作为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的先决条件,先后建成了10县区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配备专业检测人员45人。汉滨区、白河县还将水质检测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了7名全额事业人员编制。各县区充分发挥水质检测中心的作用,制定和完善年度水质检测方案,不断扩大检测覆盖面,提高水质检测频次,确保全市城乡广大居民用水安全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