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安康人民动员千军万马修建八一水库,以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精神完成了永载史册的水利丰碑。曾经闻名遐迩的《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帝,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首诗歌就是出自八一水库建设工地,影响了几代人。陕西日报曾以《高峡出平湖》为题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了八一水库的感人建设事迹。
当时,国家百废待举,经济困难薄弱,八一水库断断续续修建了四年,渠系配套工程滞后不完善,1976年才投入运行,起初设计总库容1612.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80万立方米,设施面积6.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6万亩。满足不了灌区群众的用水需要,每年下游用水困难,望水兴叹,好田好地只能种玉米、红薯、绿豆、黄豆等旱庄稼,下游群众生活以粗粮为主,当时有村民编有这样的歌谣:
八一水库陋又简,
蓄水量小不方便。
上游用水且将就,
下游用水更困难,
粗茶淡饭已习惯,
水贵如油苦不堪,
干旱庄稼耷拉蔫,
满身大汗把雨盼,
龙王爷爷快开眼,
一场倾盆解忧烦,
坝容量小为哪般,
肥水外流泪涟涟。
灌区群众迫切需要改变灌区面貌,自2006年以来,管理单位先后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800万元,对部分渠系工程进行挖潜改造,建设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三等水利工程。工程建成运行以来,优先满足了灌区群众的用水需要,灌区群众受益面积5万余亩,受益群众25万人,灌区内每年粮食丰产丰收,成为全市粮油生产主产区。真是:
改革春风吹满天,
政策美好更方便,
渠道改造坝加宽,
水量加大倍多半。
村民用水没隐患,
上游下游俱欢颜,
吃细粮水发电,
人饮畜饮禾浇灌,
八一水库换新颜。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灌区迎来了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大投入大发展,汉滨区政府、汉滨区水利局以只争朝夕,闻风而动的机遇意识,抢抓机遇,对八一水库进行扩建改建,在原八一水库建设基础上新建黄石滩水库灌区,在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国家投入1.638亿元,从2000年元月开始,历经6年的艰苦奋战,修建一座集大坝、排砂泄洪洞、溢洪洞、输水洞等坝上工程,形成坝高75.6米,坝长210米,设计总库容4177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2034万立方米,修建干渠3条总长56.7公里,支渠32条总长127.10公里,斗渠335条总长355.51公里,各类建筑物1024座,黄石滩灌区设施灌溉面积达到了7.39万亩,随着安康城市中心的北移,江北城区与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模快速壮大,黄石滩水库作为江北片区与高新区的唯一饮用水源地,是江南城区的备用水源地,同时,黄石滩水库也是陕西省第十一批省级水利风景区之一,景区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景区主体依托黄石滩水库工程而建,包括八一湿地公园、茨沟水街、峡谷漂流、王莽山核心景点,景区内湖光山色,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安康市最大的农业灌溉水库,全省功能齐全中型水库,国家级灌区改造的样板示范水库。村民这样夸赞:
解放初期换新天,
百废待兴抓发展,
为了群众吃饱饭,
安康八一水库建,
水库建成灌农田,
农业丰收大增产,
旱涝保收粮翻翻,
吃喝不愁民喜欢,
新时代,在变迁,
群众很少再种田,
如今水库来发电,
水利湿地建公园,
城区骨架大发展,
高新居民十几万,
八一水库新内涵,
居民饮水好水源,
老灌区新发展,
高新人民笑开颜,
生态健康护水源,
八一水库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