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卉
一千多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就像一条细细的血管,穿山越岭,延伸在现代文明的腹地。从丹江口水库开始,沿线碧波清水,北流无声。
如今,在南水北调中线总面积6.27万平方公里的陕西水源地,从城市到乡村,无论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发出同一个声音:“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他们,无一不对脚下或深或浅、或宽或窄的河流承担的庄严使命感到骄傲。他们,用自觉行动书写责任与担当,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做着巨大的努力。
保护水源地 责任不分你我他
翻开南水北调工程的资料,可以看到,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占整个中线水源地面积9.52万平方公里的66%。其中,陕西境内的丹江、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的70%。
陕西人民知道,好的水质,对于千里之外的京津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三市的河流两岸、湖泊周边、城镇路口、高速入口,处处可见写有“保护河流人人出力,美丽乡村代代受益”“深化河湖长制,共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大型宣传牌。
今年4月底,随着最后一批网箱从水库清理上岸,安康市瀛湖库区十余年网箱养鱼的历史画上句号,投饵养鱼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水源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生态“大账”摆在面前,百姓放弃了年产值超过3亿元的网箱养鱼产业,为的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
保护水源地,责任不分你我他。瀛湖镇郭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郭邦琼这样说:“养了十几年的鱼,虽然有些不舍,但这一湖水要送到北方,我们服从南水北调大局。保护水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政府帮助我们搞起了生态养殖,在山上发展柚子、高山蔬菜等产业,聘任一些村民为护河员,解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现在再也看不到横七竖八的网箱了,瀛湖的水更清了,水质更好了。”
记者从环保部门了解到,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据瀛湖坝前水质监测数据分析,瀛湖水质已逐步恢复至地表水Ⅱ类,总磷、总氮浓度得到有效控制,瀛湖逐步恢复“原生态”。
源头管控 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今年7月2日,安康市政府办公室收到来自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的感谢信。信中说,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高峰时,北京日用南水量占到城区用水总量的73%,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人。
作为汉江在陕西的出境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地,安康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从源头管控水环境污染,使汉江出陕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为确保一江清水北送,安康市先后关停300多家污染企业,涉及产值300多亿元。全市累计投入108亿元对汉江实施大规模综合整治,瀛湖被列为国家15个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湖泊之一;投资1200万元建立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投资1000余万元在汉江入境、县界和出陕界分段建成了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汉江在内的14条河流25个断面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投资18.6亿元建成22个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厂和医废处置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2%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39%。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
南水北调还为雄安新区提供了水源保障。通过生态补水,今年白洋淀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全民护水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爱水、亲水、惜水,已经成为每一个陕南人的自觉行动。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这是历史赋予陕南人民的使命。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的安康市,河(湖)长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如今,安康市境内340公里的汉江风光旖旎。让每条河流都成为好风景,已经成为安康人民的奋斗目标。
2017年以来,安康市上下齐心,多方发力,全民参与,持续提升河湖管护水平,目前编制完成汉江等“一河(湖)一策”方案,明确河长3244名、湖长234名,河道警长965名、湖泊警长188名,贫困人员公益岗位护河员3000名,形成了“河长(湖长)+警长+X”的河湖长责任体系。
在探索“三长治河”机制的同时,汉滨区、旬阳县、白河县等地也相继建立了“三长三员”“两长四员”等有效机制。专业化队伍和志愿者护河队伍相结合,形成了巡河护河长效机制。
旬阳县双河镇就有一支由当地妇女自发成立的女子护河队。在这支娘子军的影响下,全镇自发组建19支群众义务护河队,每月1日和15日步行数十公里,捡拾河道垃圾,维护生态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县(区)全面建立河长制指挥中心和河湖信息化管理平台,重点在汉江干流及11条市级河长示范河流全面整合水量、水质、排污监测以及视频监控等信息,实现全市范围内互联互通。”安康市河长办副主任周小舟说。
水源地保护 生态效益渐显
商洛市镇安县2011年启动生态移民搬迁点建设,将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农户集中安置。截至目前,该县先后实施生态移民搬迁3268户12140人,设立大型生态移民搬迁点93处。其中,云盖寺镇花园生态搬迁点是规模较大的一处,距县城17公里。在这个美丽的生态移民新村里,漂亮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凉亭里经常有老人坐在一起拉家常。
据了解,移民搬迁的主要对象是生态涵养区的移民户,生态移民搬迁极大地减轻了对生态涵养区水源、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每户搬迁以后可实现退耕6.5亩左右,增加林地11亩左右,又进一步促进了对水源的保护。截至目前,全县共增加林地37.24万亩左右。
为了让源头水更清,陕南三市对产业发展实行限制性措施,不允许水源地保护区有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存在,更不允许有工业污染企业存在。为防止污染物排放超标,洋县建立了企业环境、污染源、基础设施“三废”监控及节能监控等环境监控体系,农业及环保部门定期对企业进行了监管考核,维护了洋县多样化的生态平衡。世界珍禽朱鹮已由原来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只,朱鹮游荡区已扩展到周边7个县区。
同时,洋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有机产品聚集区。该县出产的有机产品品种多、门类全、地域特色鲜明,以稻米、黑米酒、红薯粉条等优势农产品为代表的有机产品已享誉全国,并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