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腹地安康,一座座山峰犬牙交错,重恋叠嶂,每座山峰下都藏着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水质大多清澈见底,河岸大多居住着悠闲自得的山民。因此,在我的印象中,安康是一个不缺水的地方。可是,这一认识,从我参加扶贫帮扶后彻底颠覆了。
我所帮扶的贫困户在汉滨区石梯镇青石村,它位于汉江以南,距安康城区东南30余公里处,由原致富村和青石村合并而成。第一次到村上可谓记忆犹新,车子从安康城出发,沿316国道向东,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青石村渡口。过渡后,一条通村公路蜿蜒向山上延伸,村道很窄,仅能容一辆小轿车通过,公路旁没有围栏和提醒标志,打开车窗向下看,悬崖峭壁耸立,令人毛骨悚然。
到了青石村,只见沟壑纵横,树木稀少,满山黄土的沟沟峁峁,零散地居住着470户村民。由于地质结构原因,这里的山沟是没有水的,虽然汉江近在咫尺,水却上不去……前些年,这里村民们集资购买水泵,从大山深处引来山泉水,但是水质差,水量不能保证,遇到干旱年景,就需到更远的地方挑水或者找水吃,有时候水泵坏了,吃水就遇上大麻烦。
守着汉江没水吃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这里470户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89户,大多因饮水困难而贫困。水,制约着青石村村民的生活,也限制了当地人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包的几户人家也不例外,第一次入户走访,看到贫困户房檐下放着水盆、水桶,我好奇地问:“为什么把水桶放在屋檐下?”贫困户回答说:“这是等下雨天接水用来洗衣服、喂养牲畜!”于是,我多了一个心眼,发现村里许多村民都在屋檐下放着家什,有盆盆罐罐,有大木桶白塑料桶。走进村民家的厨房一看,水缸里不是空空如也,就是装了半缸自来水,一家人的吃饭、洗漱、洗衣全靠这点水显然不够,要是有亲戚朋友要来,用水窘迫的农户就直接拒绝了,“没有水不好招待人家”。
随着了解的深入,村民们讲述找水的故事,成了日常劳作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讲述着生活用水难的点点滴滴,道出了搞家庭建设难的不堪往事,有的村民建房子时,甚至花重金租拖拉机去汉江河抽水,不仅劳神费力,还大大增加了建设支出。
让村民吃上干净达标的自来水,是村名最高的呼声,也是水利人的职责,更是我们帮扶的一项硬指标。村里的第一书记王伟跑前跑后,把吃水难作为发挥行业优势,解决贫困村脱贫的示范来做,推动水利扶贫落地开花。
要解决用水问题,首先就得要设计规划建一座水厂。王伟发动所有力量争取项目,寻找水源地,满山架岭选厂址,过程十分艰辛。尤其是在水厂选址的时候,由于要用青石村一组部分村民的自留地,期间矛盾重重,“四支力量”发动所有的群众关系,不厌其烦上门入户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谈妥水厂用地,供水采取在水田沟水源地抽水来保证水厂的运行。一切准备就绪,王伟抢抓机遇,不失时机的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建设单位倒排工期,战晴天,斗雨天,抢抓工程进度,在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饮水工程进展顺利,如期竣工。
看到村民们打开水龙头,“哗哗”的安全水喷涌而出时,我们心里很是欣慰,村民们更是露出欣慰的笑容。村里有一户贫困户叫李远平,属双女户,夫妻双方都年过六旬,有一个女儿跟着他们一起生活。女儿家里有三个小孩,家庭负担也很重,为了不给女儿添负担,李远平夫妇常年劳作,自行发展种植养殖。可是,辛勤的付出并没有换来丰收的回报,因为水不能保障,遇到干旱季节,人没水喝,牲口也跟着渴着,就连家门口种的农作物,因没有水浇灌,眼睁睁看着干涸而死,劳动汗水付诸东流。水厂建好后,村上及时给他们家里安装了饮水设施,送去了安全饮水,用水方便快捷,一下子解决了他们家饮水困难。有了水的保障,他家不仅养殖搞得风生水起,还种了花生、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日子越来越红火。
像李远平家类似的情况在青石村还有很多,脱贫攻坚以来,青石村的群众全部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解决了缺水的瓶颈,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安全幸福水。看到青石村的村民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我们帮扶人也笑了,为了汉滨广大农村群众都能喝上甘甜的自来水,我们所有帮扶干部的艰辛付出也值了。愿每一户人家都早日脱贫致富,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