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邹一铭 万百惠
从“护水而行”到“依水而兴”,从“护好碧水美乡村”到“水里捞金富乡民”,旬阳市双河镇女子义务护河队在“亲水护水”上下功夫,在“兴水活水”上做文章,着力守一方碧绿、护每滴清甜,交出了一份绿色答卷。
初心
为有源头“净”水来
3月8日,旬阳市双河镇的柳条已泛起了绿意,油菜花田的鲜黄画卷上点缀着山桃花,蜀河如一条玉带蜿蜒流淌,展现出一幅水清岸绿的山水画卷。
双河镇女子义务护河队队长朱先萍像往常一样行走在河堤上,她望着清澈的蜀河,心情愉悦。
然而,6年前,同一条河,同一个地方,垃圾和黑臭水体却是随处可见。从上游冲下来的垃圾散落在河道上,像一块块“牛皮癣”。触目惊心的场景让朱先萍心底涌起了一股冲动。她和几个相熟的姐妹一商量,决定成立护河队,要让河道再次清澈起来。
2017年3月8日,朱先萍发起的女子义务护河队正式成立。护河队把每月1日、15日固定为“村庄清洁日”,常态化、制度化在双河镇的河道两岸开展义务护河行动。 一开始,女子义务护河队只有10名队员,工具是家用的火钳,又笨又重。第一次清理河道垃圾时,难闻的腥臭味让队员们忍不住作呕。
“垃圾泡在水里,臭味还不明显,一旦捞起来堆在一起,臭味就出来了,熏得人好几天吃不下饭。村民们对我们的工作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河里的垃圾不可能清理干净,这是白费功夫,我们是‘吃饱了撑的’‘出力讨人嫌’。但是,为了让我们的母亲河重新清澈起来,再难我们也要坚持。”说起当年的情景,朱先萍流了泪。
坚守
不信清流“唤”不回
“越是有人质疑,我们就越要把护河这件事进行到底。”面对村民的质疑,朱先萍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坚定。凭着一股倔劲儿,她带着队员们日复一日地坚持护河。这一坚持便是6年。
6年来,一次次行动,让村民们看到了她们的决心,也看到了村庄的变化,渐渐认可了她们的工作。
今年51岁的柯玉富是双河镇高坪社区居民,一直在蜀河边生活。对于蜀河的变化,柯玉富颇有感慨:“在我们小时候,蜀河水可清澈了,直接喝都没问题。后来,河道里的垃圾逐渐多了,水也臭了,还有人把河道当作垃圾场。朱先萍大姐发起成立女子义务护河队以后,河水又清澈了。我很高兴,也自发地向村民宣传护河知识。现在很少有人再往河里扔垃圾了。”
6年来,由双河镇河长办牵头,女子义务护河队在全镇19个村(社区)陆续组建了小分队,如今,队员发展到2000余人,志愿力量持续壮大。队员们围着山转、沿着水走,自发徒步巡河护河,入户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并兼顾推进防汛防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
“目前,我们实现了定期对全镇河流进行无死角全方位清理,6年来累计清理河道岸坡垃圾300余吨,使村庄院落、河道两岸水环境大为改观,为全镇节省日常垃圾清运经费近百万元。”双河镇党委书记张卿说。
与此同时,在双河镇的带动下,旬阳市民间义务护河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组建了覆盖旬阳全市的38支义务护河队,队员达3000余人。民间河湖“卫士”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其志愿服务范围也从捡拾河道垃圾拓展到对河道河畔、公路沿线等处的环境整治。
收获
遍地绿水能生“金”
在亲水护水路上,女子义务护河队队员们逆着河流“找茬”,顺着河道“亲水”,成为双河镇碧水清波边的一道亮丽风景,不仅扮靓了乡村“颜值”,让生态“含绿量”与产业“含金量”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也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在女子义务护河队的长期努力下,双河镇的水环境逐年改善,成了当地发展生态种养产业的一大优势。2022年,依托优质水资源,双河镇大力探索“稻+鱼”“稻+蟹”“稻+虾”等多元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截至目前,双河镇共养殖虾类270余万只、鱼类5万余公斤、大闸蟹9万余只,居民收入有了大幅提升。
女子义务护河队的护河实践,为河湖长制在安康市落地生根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安康市健全水环境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积累了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安康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河湖长制+志愿者”工作机制,全面建成共管共治志愿护河体系。目前,全市有各级志愿护河组织400余个、护河志愿者1万余人,累计巡河护河3万余公里。多年来,安康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始终保持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为全力守护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绿水青山,安康市坚持“党委引领号召、政府跟进保障、爱心人士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总体思路,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河湖长制纳入市县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及时出台《安康市汉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sjk.akxw.cn/epaper/read.do?m=i&iid=2199&eid=15765&sid=96370&idate=1_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