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中国水利报:保护传承未来可期——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侧记

作者:发布日期:2023-04-13 09:24
分享到:

鸟瞰汉阴凤堰古梯田 刘艳芹摄


在美丽的中国,有这样一个地方,走近它,你会因它旷古绝伦的容颜而倾倒,而迷恋;了解它,你会因它蕴藏的深厚智慧而震撼,而叹服。它就是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的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

作为我国北方目前所发现的连片规模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古梯田,凤堰古梯田距今260余年,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在一身。

如今,随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凤堰古梯田不仅在诉说前世不朽的故事,也在探索今生传奇的延续。

前人智慧筑根基

从汉阴县城驱车向南,沿盘山公路而上,到达海拔两干米的凤凰山顶,举目远眺,群山环抱中,层层梯田尽收眼底,金灿灿的油菜花铺满梯田,加上云海翻腾,村落点缀其间,可真是一幅风景绝妙的精美画卷。

“梯田梯级层高0.3~1米不等,每级宽3~15米,最长处达600余米,连片共1.2万余亩。”汉阴县水利技术工作站副站长李权兵介绍道,“梯田灌溉引用河水、库塘水、泉水和局部小气候形成的雨水,水量充足,渠系发达,自上而下排水流畅,设施完善。"

据《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明清川陕大移民》等著述介绍,陕南是东南各省移民流徙四川的必经之路,很多人没有走到四川就在陕南停留下来。湖南善化县吴氏家族祖先迁徙至汉阴后定居于此,垦荒造田、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吴姓族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润通过堰、渠、塘、坝等水利灌溉工程引进梯田,种植水稻,延续至今。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如今,凤堰古梯田主要有堰坪梯田、东河梯田和凤江梯田,根据自然地形地貌、河流走向、灌溉水源分布情况,又分为堰坪茨沟区、东河区和黄龙中银区三个灌溉区,依靠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自流灌溉,种植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玉米为主,一年两熟。

“梯田周边保存有明清两代大量的文化遗址、古村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灌溉、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李权兵说。

今日保护促利用

凤堰古梯田灌溉工程承载着灿烂文明,是祖先的宝贵遗产。守好瑰宝,功在当代、利在干秋。

汉阴县坚持高点起步、规划先行,从梯田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基础配套、文物修复、产品开发等。先后修复完成古梯田面积近700亩、修复堰渠约15公里;实施生态修护、绿化可视坡面3000多亩。这些措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深刻影响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想观念,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如今的汉阴县,依托古梯田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取得良好效应。古梯田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带动核心区域6个村近万人走上致富路,景区内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已发展到80余家,广大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未来传承得延续

“汉阴凤堰古梯田处于我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山地农业灌溉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是陕西乃至中国西北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灌溉文化遗产之一。”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左怀理说,通过申遗保护可以进一步提升凤堰古梯田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陕西省将汉阴凤堰古梯田列入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计划,委托相关专家对凤堰古梯田申遗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促使申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3月16日,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组一行,深入安康市汉阴县,对凤堰古梯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进行了现场核查评估。

“汉阴是丘陵地带,起伏非常大,凤堰古梯田利用泉、堰、渠、塘、坝等水利设施来灌溉,进行蓄水、节水、分水、排洪,积累了先民对小环境治理改善的好多智慧。我觉得凤堰古梯田的灌排系统应该取得它应得的,不光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承认。”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原总规划师赵中枢在察看了凤堰古梯田的灌溉系统后如此评价。

“凤堰古梯田很好地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把稻作文化和移民文化有机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古梯田灌排合一,阶梯进水、排水的方式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哲学思想,为我们近代、现代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农科院灌溉研究所研究员黄修桥这样说。

专家的高度评价让凤堰古梯田走出中国,迈向世界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凤堰古梯田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是珍贵的农耕文化遗产、水利文化遗产。我们力争早日申遗成功,打造灌溉工程遗产金招牌,造福汉阴乃至更多人民。”汉阴县县长陈永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