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艳芹
汉江汉滨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2023年监测到水生生物较2021年增加了9种。这是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近期的治水答卷。
汉滨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汉江在汉滨区年出境流量262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来水总量的67.5%。近年来,汉滨区不断加强体系建设,深化机制运行,实施系统治理,持续开展禁渔、禁采、禁洗三禁行动,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整治行动强势助力
“以前采砂船比较多,对汉江水质还是有影响的。”汉滨区河道堤防管护站站长朱俊红说。
针对汉江上下游一江两岸采砂企业“多、小、散、乱”现象及开发粗放等突出问题,汉滨区水利局从2018年开始,积极开展“整治河道采砂,保护汉江生态”行动。先后关停汉江采砂点60余处、拆解采砂船只200余艘,清理河道砂石堆体100余万方,销毁“三无”捕捞船只633艘,严查重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61起,罚没123.68万元,有效震慑了非法采砂行为。同时以“清四乱”为契机,开展禁渔和禁洗行动,取缔瀛湖库区汉滨范围养殖网箱3.1万余口,整治河湖“四乱”问题300余处,稳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中心城区河道禁洗管制常抓不懈,大江大河的生态美已基本显现。
一江碧水穿城过,无限风光揽怀中。漫步汉江公园,看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岸上干净整洁、行人悠闲。朱俊红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利用河湖长制工作平台,构建常态长效机制,以最大决心、最铁手腕、最严纪律推进汉江生态环境整治,从而使汉江水面干净,河滩整洁,坚决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
护河队伍协同发力
沿江岸往前,河滩里,身着红马甲的护河员马静和两个队员一手拿着夹子,一手拿着塑料袋,正在捡拾垃圾。今年是她做护河员的第四个年头,每天到汉江边巡查已成为一种习惯。“大家分段负责,一人一段,每天至少巡查一次,下雨涨水后,树枝杂物等比较多,我们就会几个人一起来。”马静说,“以前河道垃圾多,洗衣服的人也多,如今,大家护河意识都提高了,垃圾少、环境好,心情也好。”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汉滨区探索推行“河湖长+警长+督察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护河员”的“五长+一员”工作机制,组织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河湖管护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同时建立600人的护河员队伍,成立30个护河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河湖长制“八进”宣传及“小手拉大手、共护母亲河”活动,形成全民参与管河护河的浓厚氛围。
安康市汉滨区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郭峰说:“我们每位护河员每月岗位补贴800元,人员数量及补贴额度均为全市最高。”
政府引导、示范带动,汉滨区的护河队伍越来越庞大。其中,西大街社区护河志愿服务队从成立当初不足10人,如今已发展到60余人。
西大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志愿服务队队长刘全锋说:“我们每周五有固定护河巡查行动。日常,我们组织队员沿江巡查检查,及时发现挖土取石、乱搭乱垦、乱排乱放等破坏河道、污染水质以及电鱼毒鱼、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重大节假日,会组织队员集中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清理岸上河道的塑料袋、废弃杂物。汛期涨水退水后,会组织志愿者参加清淤行动,把退水后留下的树枝、垃圾、淤泥彻底清理。”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现在的汉江汉滨区段水质清澈,江岸干净整洁,汉江公园景色秀丽,水西门、汉江一桥汉江段成为了外地游客网红打卡地。
流域治理铿锵有力
黄洋河为汉江右岸一级支流,在汉滨区张滩镇奠安塔汇入汉江。干流长119公里,其中汉滨区境内39.7公里。
“该流域长期以来未经系统治理,河道防洪设施不完善,每逢汛期,洪水时常给县河镇两岸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来到汉滨区县河镇红霞社区段黄洋河,看着河边新修的堤防,汉滨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处副主任黄峰说。
县河镇黄洋河段沿线有4个社区2万多人,为解决村民连年受灾现象,保障两岸村民及耕地免遭洪水威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汉滨区分为4个年度4个段落4个批次,实施了黄洋河汉滨区境内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19.5公里,工程治理16.5公里,完成工程总投资9687.22万元。
治理过程中,汉滨区结合地形地貌和实际情况采取了多样化的治理模式。在人口密集的社区段采用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保护耕地段采用10年一遇洪水标准。
黄峰说:“治理形式也采取不同方式。这一段是重力式及仰斜式挡墙式堤防,前边那一段是生态砼护坡式堤防。”
项目的实施,既提高了沿河河堤土质稳定性和河道抗洪能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粮食作物等财产安全,又增强了旅游开发利用功效,为群众提供了茶余饭后休闲锻炼的新地方,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速发展。
“目前当地村民利用沿河自然生态环境,改建民宿,办农家乐,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养家。”黄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