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水利文化>正文详情

渡口

作者:李永明发布日期:2024-08-22 15:14
分享到: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周都要从石梯大桥经过。于桥上放眼望去,天高云淡,远山苍灰,江水染碧……我被波澜壮阔的景色和桥下的江水震撼,为昔日汉江古渡的辉煌而感慨。汉江石梯古渡,有着诗意的美,也有着深厚的水运文化和多彩的人文风情。

石梯镇位于安康市汉滨区东部。《兴安州志》载:石梯渡,在州东三十里江滨,石岩连亘,渡处凿为磴如梯。古八景之一的“石梯远渡”俨似图画。石梯北岸的龙王山,巍峨挺拔、云雾缭绕,北眺终南,南望吉阳,诸山如画。

南岸通往汉江边的悬崖峭壁上,凿连山石坎数以百计,顺势向下延伸。

自石梯奋力攀登至崖顶坪塘后,可见青石凿成的阶梯状小径,由河岸边扶摇直上,通向四方,石梯之称由此而来,并延续至今。

汉江不仅繁衍着生命,也孕育着人类文化。石梯渡口,水润万物,两岸青山苍翠,树木蓊郁。因百米外江心的“大骨石”和“小骨石”抵挡,汉江分流了上游奔涌而来的急流,使得水势平坦,清澈见底。水里的鱼儿成群结队,四处游弋。

古往今来,常有文人墨客光临石梯并留下诸多墨宝、诗作。唐代诗人许浑写下“樟亭去已远,来上虎头岩。滩急水移棹,山回风满帆。石梯迎雨滑,沙井落潮醎”的句子。同为唐代诗人的李习写下《凌云寺》:古寺临江间碧波,石梯深入白云窠。僧禅寂寂无人迹,满地落花春又过。据专家考证,两位诗人都到过石梯古渡。

水南巴岭樵夫下山放歌,水北秦山牧童归来弄笛。家庭主妇吆喝回屋吃饭,崖上田间地头农人回应。摆渡小木船的咿咿呀呀,峡谷回荡着拉船纤夫高亢、浑厚、富有力度的号子……这些从贫困生存状态中产生的艺术,以及在生命极限的考验中迸发出来的乐章,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彰显出汉江独特的风韵和富有生活哲理的渡口文化。清人石潇写下了《过石梯铺》,描述这里的水秀、人寿、年丰:“小阁临江岸,悬崖崁碧空。梯从石上见,云向壁间封。古木苍苍日,扁舟渺渺风。但能粗食足,老此画图中。”

昔日,汉江还是黄金航道时,石梯渡既是渡口又是重要的商旅码头,还是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石梯铺又有“十六铺”之说,传说是因为明清时期沿着汉江边有十六家店铺。集镇不大,百余户人家,以唐姓为主。码头边上修建有唐家祠堂和戏楼。

昔日陆路交通不发达时,汉江航运一派繁荣,南来北往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在这里歇脚打尖,繁忙的航道上随处可见一群群、一队队的驾船人、拉纤人和摆渡人。汉江沿岸城镇的物资都需要经过汉江外运。汉江流域盛产各类山货和土特产,大量商贾汇聚汉江中上游,将当地的桐油、土酒、药材、生漆、木材、茶叶、木耳、龙须草等山货和特产运往下游的汉口,销往全国。一艘艘大船又从汉口将丝绸、布匹、瓷器、食盐、白糖、煤油、火柴等物品沿汉江运回来。每逢夜幕降临,码头上灯光闪烁,人头攒动,极富地方特色的小曲花鼓子、八岔等,让赶船人有了甜美的梦乡,并把石梯人的诚信、善良、吃苦耐劳,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江阔水缓,红树绿萍,鸟语花香;两岸青山,巍峨绵绵,渡口风景如画。

渡口码头附近几处形神兼备的奇石,更为石梯码头增添了几分秀色和生机。奇形怪状的石头被当地人取了很形象的名字,如蛤蟆石、莲花石、对窝石、狼嘴石、大骨石、小骨石等。

码头附近的急流险滩被叫作“黄寨窝”,船只由此经过常会遇险。为了祈福保平安,驾船人便集资在码头边上修了个龙王庙,正对黄寨窝。龙王庙矗立在码头边的岩石上,于此处举目远眺,江天美景尽收眼底。

石梯渡口从古至今是沟通安康市东部汉江两岸南北交通的要津,地势险要,景色秀丽。历朝历代,此处都有官船运货载客。石梯沿江共有寇家河渡口、石梯渡口、青套渡口等12个渡口,其中石梯渡口和青套渡口最为热闹繁忙。世代居住在渡口两岸的乡民,质朴善良,渡船穿梭,载百代过客南来北往,始终相安无事。

若你在石梯渡口,可晨起观舟楫争流,日落听渔歌唱晚。

几千年来,先人凿出的石梯坎从未有人数清过,石梯美丽的传说至今依然延续。古渡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世世代代居于此地的人们的心里彰显着独特的魅力。石梯汉江大桥的通行,结束了石梯片区汉江两岸人民祖祖辈辈隔江渡水、出行不便的历史。古渡悠悠,那渡口和渡船将渐渐凝固在记忆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