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光明日报:一杯“南水”里的幸福安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

作者:发布日期:2024-12-19 14:34
分享到:

10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甘洌的汉江水越过崇峻的高山、广袤的平原,一路北上润泽京津冀豫。

微信图片_20241212172838

10年来,这个伟大的“世纪工程”累计向受水地沿线26座大中城市,输送超680亿立方米洁净水源,超1亿人口直接受益。

作为“南水”供应的主力,陕西安康提供了丹江口水库63%的来水量。受水地群众喝的每10杯水中,有6杯来自安康。

送出一江清水,留下生态福利。一杯“南水”,既是“解渴”北方的生命之水,也是助推幸福安康建设的生态之水、发展之水、民生之水。

一泓永葆生机的“南水”

大雪刚过,安康江南再生水厂顶部的生态绿地公园色彩斑斓,市民们纷纷前来拍照打卡。谁能想到,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污水处理厂,如今竟成了热门打卡地。

“技术加持,让污水厂变身水生态综合体。”厂长王业飞介绍,我们运用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即将污水厂建在地下,地面则建设水环境科普馆和开放式生态绿地公园,“下沉式设计,不仅占地小,而且有效隔绝噪音、臭气等,规避了传统污水厂的邻避效应。”

经过8道工序、17个小时的蜕变,每一滴污水都重获新生,重新回到汉江的怀抱。据悉,该污水厂日处理污水6万吨,处理过的水达到国家污水处理厂出水最高标准,有效服务江南城区约26万居民。

微信图片_20241212172846

在水治理上,不仅要严把出口关,更要加强全过程监管。位于安康高新区的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是汉江生态保护的“超级大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的第二年,安康组建了该中心,并同步建立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平台将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大型砖厂等128家重点污染源的420个视频监控点位全部接入其中,进行24小时监管。

同时,该平台还接入了水利、气象、运管等系统,集纳了辖区内941条河流及所有环境网格管理员、河长信息。“监测数据定时更新,一旦发现异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转办预警。”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副主任何勇轻点鼠标,各条河流的监控画面及监测数据实时展现在大屏上。

全民守水护水,安康绿色家底日渐殷实——安康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连年位居全省第一;境内朱鹮种群达484只,“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频现身大小湖泊,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在安康罕见越冬;安康还相继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

一滴“南水”的裂变

一泓碧波三千里,为北方送去源头活水的同时,也为安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增量。自然生态的“绿色颜值”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色产值”。

12月12日,汉滨区关庙镇,龙王山上清澈甘甜的泉水涓涓涌流。车间里,3条生产线高速运转。处理后的泉水经过灌装、旋盖、喷码、贴标,变身为包装精美的富硒矿泉水。工厂外,等待装货的车辆排起长龙。

“供不应求!现在每天出货几万件,工人一大早开始装货,忙到下午三四点才能装完。”看着眼前的红火景象,安康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凡喜上眉梢,“今年的订单超过1000万件,80%的客户都是主动上门。”

“我们的水质非常好!”沈凡介绍,龙王泉属于天然自涌泉,水源富硒、富锶,低钠、含锌,各种微量元素表现稳定。今年,在首届8·20国际硒友日共享发展大会上,她捧回了以硒元素发现者、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名字命名的“贝采利乌斯·金品奖”。

“我们的市场遍布全国,全产业链带动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沈凡说,目前,“龙王泉”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富硒矿泉水生产基地。

欣欣向荣的不只是“龙王泉”。黄姜加工生产这个曾经的高污染产业,如今在白河县焕发新生,成为安康市绿色循环产业的一座标杆。

20多年前,秦巴山区兴起“黄姜产业热”,陕南三市黄姜种植面积一度超过百万亩。2005年,陕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永宏化工”进入白河县,从生产黄姜水解物发展到规模生产黄姜皂素。

然而,传统黄姜加工中的高污染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安康大多数污染企业被关停。

为了活下去,2014年,该企业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套污水废气处理系统。2016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发“黄姜深加工废水废渣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

该项目将皂素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进行二次利用,制成复合碳源、碳基营养肥及沼气。“简言之,就是将所有废弃物‘吃干榨净’,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陕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永宏总结道。

绿色转型后,企业很快打开新局面。“10年来,环保投入增加了2亿多元,产业链从皂素生产延伸至碳基营养肥、甾体药物等多个领域,并分别培育出3家黄姜生产企业,总产值达3.5亿元。”陈永宏说,目前,公司年加工黄姜4万吨,年产药用皂素300吨,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皂素生产企业。

一杯“南水”照见幸福生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安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绿水青山已然变成百姓的幸福靠山。

微信图片_20241212172842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12月11日,宽阔的湖面上,一艘满载游客的画舫缓缓驶向瀛湖镇桥兴村的唐家链子。游客们被眼前的美景吸引,纷纷发出赞叹。

听到如潮好评,桥兴村党支部书记唐汉邦的脸上漾起笑容。“生态好,生活才会好。守护好这一湖清水,就是守护我们的幸福生活。”他感慨道。

过去,桥兴村和瀛湖镇其他村庄一样,大多以养鱼为生。高峰期,瀛湖网箱超过3.5万口。“湖面网箱密布,水质不断恶化,在岸边隔着老远都能闻到一股腥臭味。”唐汉邦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禁摇头。

2017年,安康全面取缔瀛湖网箱养殖,所有渔民“洗脚”上岸。自此,这个西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的生态得以修复,桥兴村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子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布设了12个垃圾投放亭、1个垃圾集中回收站,开展‘厕所革命’,同时对村道进行绿化亮化,对老旧房屋进行改造提升,村子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的模样。”说起桥兴村这些年的变化,唐汉邦如数家珍。

渔民上岸后改吃“生态饭”,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茶、低山果、沿湖民宿和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桥兴村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比网箱养鱼人均多增收4000元。

不只是桥兴村,生态带来的幸福样本还有很多。

冬日清晨,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几只朱鹮正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游闲地踱步觅食,散落于山脚下的农房升起炊烟,村里的米酒坊、咖啡馆陆续开门营业。

看着眼前这幅恬静、自然、和谐的画卷,朱鹮日记咖啡馆主理人李和平有些感动,“这哪里是农村,分明就是新时代的‘世外桃源’。”

草池湾,这个秦岭南麓的小山村,过去是个传统老村落。得益于生态保护,几年前,国宝朱鹮来此栖息。村民们从此更加珍视生态,农耕时不使用化肥、农药,不大肆开垦,朱鹮种群逐渐壮大至60余只,该村因此得名“朱鹮小村”。

借助朱鹮这张名片,2021年,村子开始进行田园综合体保护性开发,将传统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与现代商业相融合,培育出青旅酒店、田间课堂、咖啡馆等新业态。

如今,安康不仅刷新了生态颜值,还擘画了聚力建设共同富裕、生态宜居、崇德向上等5个方面幸福安康的战略图,把生态保护与社会安稳、民生改善、百姓幸福相贯通,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不动产”。

青山深处,幸福滋长。这杯清澈的“南水”永续北上,为京津冀豫送去甘甜,也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注入不竭的活力与希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哲浩 李洁 通讯员 肖兵)

光明日报客户端: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90d4d16b81514a0fa07c8d53f9587e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