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通。汉江水送达京津多地,3000里汉江从此流向更远的远方。
10年来,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汉滨区,坚决扛起治水护水供水重任,以“河长制”为抓手,统筹做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建设各项工作,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道路,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保护母亲河,人人都是护河员
临近傍晚,汉滨区县河镇姚河村护河员成存手持工具,穿过一片杨树林,大步朝河边走去。眼前的沙滩厚实松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漫步休闲。
低头干活、寡言少语的成存担任护河员已经6年有余。因年少时意外失去右手,脱贫攻坚中,成存被确定为贫困户并获得了就业帮扶——担任护河员负责河道巡查、垃圾杂物清理、防溺水劝导,每一项任务成存都能愉快接受并扎实干好。脱贫摘帽后,成存继续从事护河工作,并持续获得稳定收入。
黄洋河流经县河镇近40公里,沿河10个村(社区)。为更好推进“河长制”工作,加快创建“幸福河湖”,当地在中国建设银行帮扶下建成智慧乡村系统,在相关村(社区)重点部位安装了15个智能摄像头,24时小时提供水位、水量、水质监测数据,兼具防溺水劝导功能。
“通过日常数字化监管,我们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平台及时交付相关部门和所在村社区,确保第一时间将问题和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县河镇安全生产和消防办公室刘军说。
县河镇境内有黄洋河、县河等汉江支流。在日常巡查巡护基础上,县河镇探索创新周二、周五护河员全线集中治理工作举措,开展河湖“清四乱”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志愿服务与河湖清洁整治行动相结合,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共治的良好护河氛围。
十年守护,一江清流。汉滨区现有护河员600多名,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每村配备不少于1名,区级财政给予专项补贴,不断加强护河员、河湖义务监督员、护河志愿者队伍建设。
防治水污染,只为瀛湖更美丽
一大早,双龙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工赵小民将雪白的粉末洒入水池中,它们迅速与混浊的污水融为一体。“这是专用药剂。”赵小民说,“它可以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源,帮助分解氨基酸、脂肪酸和有机物,从而改善污水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自双龙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那天起,赵小民就在厂里日夜坚守。几年过去,他这个关中人早已习惯了陕南山区的生活。使用监测仪器,维护保养设备,掌握安全生产知识,统统不在话下。就连厂区多少个池子、多少个监控、多少块标识标牌他都了然于胸。
“香河是岚河的支流,岚河流进瀛湖。我们做的工作是事关瀛湖生态环境的大事,马虎不得。要时刻警醒,严格按照操作标准工作。而且每个环节都在阳光下运行,后台都能通过监控视频看见。”赵小民指着人工湿地中茂盛的植物和水里的鱼群说,经过处理后到达人工湿地的水已经很干净了,再经过一次消毒,就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双龙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00立方米。作为中省良好湖泊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汉滨区在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全过程坚持标准化建设、制度化约束,以数字化监测推动规范化运行,让污水变成好水,为美丽瀛湖提供源头清洁保障。
目前,环瀛湖5镇(瀛湖镇、流水镇、洪山镇、大竹园镇、双龙镇)46处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良好,各镇发挥属地管理职责将污水处理厂站运管、污水管网维护全面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及时修复治理问题管网,确保污水处理厂建得好、管得住、用得顺,真正发挥作用。
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向未来
“过去,汉滨茶叶基本只采一季春茶就结束了,现在随着面积扩大、设备更新,我们把夏秋茶也采回来,加工红茶、白茶等产品,能够更加充分地实现茶叶的价值。”
中午时分,汉滨区晏坝镇新农人王璇在自家企业展厅为前来参观的一年级新生介绍茶叶知识,并带领孩子们全程观看、参与茶叶制作。
几年前,在外奋斗的王璇回乡创业,成立汉滨区德润天然富硒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致力将家乡的生态资源变为健康产品,让更多人品尝到安康富硒茶。如今,千亩生态茶园郁郁葱葱,4500平方米富硒茶清洁化加工厂年产绿茶、红茶、白茶等各类茶叶300吨,带动周边多个镇村群众增收致富。
“好山好水出好茶,绿色是我们安康的最大优势。”王璇说,“要坚定不移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子,真正实现因茶兴业、因茶致富。”
汉江在汉滨区年出境流量262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来水总量的67.5%。保护好生态、涵养好水源已经成为汉滨人共同的价值追求。目前,汉滨区建成绿色经济林果园128万亩,其中核桃50多万亩,茶叶超过20万亩。全区林地面积达4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
全区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汉江出汉滨断面稳定保持Ⅱ类水质,月河、吉河、黄洋河、恒河水质均达到功能区划标准,中心城区及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合格率100%,水环境质量常年位居全省前列,百万汉滨人向南水北调世纪工程交上出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