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水利文化>正文详情

汉阴:以文兴水,绘就锦绣汉阴新画卷

作者:李权兵发布日期:2025-02-21 09:58

追本溯源,水文化成就汉阴之名。

凤堰梯田汉阴水文化的典型代表,水利+旅游是汉阴弘扬水文化的基本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有百藏而无言,水润万物而无声。新时代新征程,汉阴水利人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锦绣汉阴总体战略布局,补齐水利短板、建设幸福河湖、谋划治水大棋,推动月河补水、抽水蓄能、河湖治理、世界灌溉遗产等重大项目建设,扎实做好汉阴水网规划,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水经济、水岸线,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用“四水四定”谋划水利工作,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总结治水、管水、用水、节水历史经验、赓续精神、讲好水利故事,对我们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汉水文化,首创首发、敢为人先;兼容并包,有容乃大;公而忘私,牺牲奉献;太和博爱,厚德载物;注重孝道,道德至上。陕西水文化发展的动力是陕西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建国初,兴起陕南建库修塘、关中打井修渠、陕北打坝修地热潮,为当下陕西水利格局明确了雏形。水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使命的时代任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在推进各项水利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水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水文化在陶冶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汉阴县围绕“世界的凤堰、中国的三沈、陕西的汉阴”三个定位,打造旅游IP,扎实开展“水利+旅游”工作。以水利风景区为载体,以水利与旅游产业融合,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水经济、水环境、水岸线,实现水利与旅游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实施,属地管理”原则,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全县旅游与水利融合发展,倾力打造水利特色旅游产业。

一是规划引领聚水文化合力。以顶层设计为牵引,系统谋划水文化建设。制定出台《汉阴县水利局关于推进水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局主要领导挂帅,组建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每年制定《汉阴县水利局宣传文化信息工作要点》,统筹部署,积极筹备编制《陕西凤堰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全县水利系统自上而下齐抓共管,形成了“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生动局面。以人才支撑为保障,培育锤炼骨干队伍。建立了文化宣传队伍,多余名水文化骨干聚是一团火、散则满天星,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是全省各地水文化建设的实力担当。

二是传承保护彰显中华治水魅力。持续擦亮经典名片,彰显治水智慧。2024年9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再添新成员,汉阴凤堰梯田名列其中,成为安康市唯一一个“世界级金牌称号”。2024年10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讨会在赣州召开并发布了《赣州宣言》,汉阴凤堰梯田管理经验在会上交流发言,第一次在世界的舞台上宣传了汉阴。持续挖掘水利遗产价值,彰显水韵悠长。

三是在挖掘历史中体现水文化独特魅力。水文化工作成效显著,走在省市前列,参加了全省水文化大赛、《治水兴陕铸丰碑》编撰、《陕西省-河流志-汉江志》、《汉阴党史-水利史》、陕西省“达人说水”创作大赛,均取得了良好成绩。探索数智赋能水利遗产管理保护与利用,传统为根,价值为魂,组织开展“文兴汉江、水韵悠长”深度挖掘汉阴水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现汉江、月河流域的不绝文脉与辉光日新。

四是展示交流中发挥水文化价值。古今交融,物质载体塑造稳扎稳打,成果丰硕。接续打造水文化宣传展示体系,先后推出洞河水利枢纽工程展示馆、河湖长制展示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双河口淘金文化展示馆等一批精品展馆,让现代水利和传统景致相结合的画卷跃然如见。书墨飘香,传统阵地建设走深走实,成效斐然。汉阴“五赛一节”走红出圈,亮点纷呈。中央电视一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外交部等多家媒体单位对凤堰梯田进行了报道,几百篇主流媒体、公众号进行了报道和宣传。

凤堰梯田申遗的成功,对于汉阴、安康的发展,提升陕西乃至中国水文化底蕴、继承弘扬古代水利建设智慧和先进文化、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凤堰梯田是历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汉水流域劳动人民变荒丘为沃土的伟大创举,是凝聚人类智慧的重要水利工程,我们要活化利用遗产,让灌溉工程遗产在传承保护中利用和开发,兴水富民,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锦绣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