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其他信息>正文详情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发布日期:2018-04-20 10:57
分享到:

(2016年2月29日安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追赶超越 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 1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
  第二节     面临环境 7
  第三节     总体要求 10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2
  第二章  协调发展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15
  第五节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 15
  第六节     加快安康国家高新区建设 16
  第七节     强化重点板块辐射带动 16
  第八节     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18
  第三章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生态循环产业 19
  第九节     培育壮大循环特色工业 20
  第十节     繁荣提升现代服务业 25
  第十一节   做优特色高效现代农业 32
  第十二节   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35
  第四章  精准发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6
  第十三节   强化“三农”工作基础 36
  第十四节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38
  第十五节   创建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 39
  第十六节   推进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40
  第十七节   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 40
  第五章  互联互通 打造基础设施升级版 42
  第十八节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42
  第十九节   增强水利保障能力 53
  第二十节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45
  第二十一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47
  第六章  产城融合 着力打造“秦巴明珠” 48
    第二十二节  建设生态宜居品质城市 48
  第二十三节  加快月河川道城镇带建设 51
  第二十四节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51
  第二十五节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52
  第七章  绿色发展 加快生态安康建设 53
  第二十六节  全力增绿护水保蓝天 53
  第二十七节  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55
  第二十八节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56
  第二十九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7
  第八章  改革创新 增强开放发展动力 59
  第三十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59
  第三十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62
  第三十二节  推进特色改革试点 63
  第三十三节  提升开放协作水平 64
  第九章  共建共享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66
  第三十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6
  第三十五节  扩大就业鼓励创业 68
  第三十六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69
  第三十七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9
  第三十八节  改善城乡居民住房 70
  第三十九节  推进健康安康建设 71
  第四十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73
  第四十一节  增强社会治理能力 74
  第十章  凝心聚力 强力组织规划实施 77
  第四十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77
  第四十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评估 78
  第四十四节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79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实现追赶超越目标、推进美丽富裕新安康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冲刺期。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编制《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追赶超越 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

  全面总结成绩经验,准确把握发展阶段,科学审视市情特征,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在追赶超越中唱响安康节奏。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南循环发展战略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安康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达到772.4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翻番,是2010年的2.4倍,年均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29193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21.2亿元,是2010年的4.3倍,提前两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4.6%,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31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年均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2.8亿元和30.8亿元,均比2010年实现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54%,较2010年提升8.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逐步增强。全市小康社会监测指数预计达到76.5%,较2010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畜牧、茶叶、魔芋、烤烟等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魔芋种植面积和加工产量全省第一、全国七分之一。“一县一产业”特色显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贡献度不断提升,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5%,富硒食品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新兴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产品正在向产业链中下游延伸,循环经济特色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市规模工业企业492户,产值过亿元企业292户,工业化率42.3%,较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建成国家4A级景区8个,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2.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55.3:32.3,二产占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安康高新区获批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升格省级高新区,19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超过百万平方米,“三区两园”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基础设施突破发展。建成西康铁路复线和十天、安平高速公路以及安岚、平镇二级路镇坪段,升级改造4个县城过境段,阳安铁路复线、安康富强机场、安旬白二级路、石紫岚公路、汉江高等级航道整治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和在建5座汉江大桥。实现8县区通高速,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7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3万公里,居全省第二,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逐步形成,长期制约安康发展的交通劣势正在向发展优势转变,保障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安康城区东坝防洪工程建成投用,汉阴洞河水库开工建设,“五城三镇”重点防洪工程加快推进,“小工程、大群体”等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汉江综合整治、流域治理、水保生态和瀛湖湖泊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长年水患威胁得到有效缓解。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以月河川道城镇带为重点,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建设,道路、供水、电网、通讯、环保等配套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和品质得到提升,五年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53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中心城区道路和东坝、西坝、西南片区棚户区改造启动实施,高新区骨架路网基本成型,江北新区发展空间大幅拓展,“一江两岸”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开始彰显,建成区面积39.5平方公里。成功创建1个国家卫生城市、5个国家卫生县城、3个国家园林县城,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3.3个百分点。9个县城、12个副中心镇、1个省级重点镇、4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街区)规模扩张、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增强。新设恒口示范区和瀛湖生态旅游区。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累计安置13.2万户50.1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3%,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建设,五年累计支出698亿元,是“十一五”的3.5倍,年均增长22%。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1%,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质推进,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学前三年入园率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6%。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实施医疗服务一体化和分级诊疗,组建“医联体”,“住院难”和“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科技、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建设保障性住房16.5万套,城市人均住房面积31平方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8万人次,较“十一五”增长62%。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4.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5.6%,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城乡社会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以及工伤、生育保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累计脱贫人口42.4万人,人民生活实现了“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扎实推进。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县城全覆盖,创建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生态示范县,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工业点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和“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企业300余家,综合治理小流域25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0平方公里,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累计绿化造林32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位居全省第一。“丹治”二期、坡耕地治理深入实施,美丽安康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大步迈进。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生态文明、社会民生等领域改革协调推进,发展活力和潜能不断释放。镇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权责清单制度及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全程代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行。特色改革先行先试,全国发展改革和全省深化农村改革试点市、恒口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以生态流向发展“飞地经济”模式得到中省肯定和支持,“三县一带”金融创新工程深入实施,3户企业在上股交Q版挂牌,医改“茨沟模式”在中省引起较大反响,“三区一体化”基础教育改革、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派直管”改革全面推开。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务实战略合作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对口协作成效显著,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1462亿元,30户中国500强及知名企业落户安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4.2%。
附表1:“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实践证明,“十二五”时期是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快速跟进全省发展步伐、由相对滞后走向追赶超越的五年。成就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主要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省的决策部署和对安康的定位要求,结合安康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做大总量和提质增效并重,在全力追赶超越中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必须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群众需求相适应,在共建共享中增进人民福祉;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勤政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久久为功。


 第二节 面临环境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安康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新机遇、新任务、新要求。
  从机遇条件来看,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秦巴山片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脱贫攻坚力度,支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安康建设国家高新区和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加快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和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支持安康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和深化农村改革试点,为我市加快发展、追赶超越创造了有利条件。安康未来发展高度契合了“五大发展”理念和中省的战略重点。
  从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市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势能不断集聚,潜能加速释放,有基础、有能力在新常态下保持较快增长,在新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
  从任务要求来看,我市位于两大经济带、三大经济区和四省市的结合部,肩负着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打造“秦巴明珠”、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等不同层面的重大使命,在中省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
  从自身优势来看,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交通瓶颈制约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安康有条件融入到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开放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我市丰裕独特的绿色生态资源禀赋是最大的比较优势,在未来发展中更具潜在竞争力。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勇于赶超、争创一流形成共识,将汇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安康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资金、土地、人才、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突出;发展方式粗放,结构调整进入倒逼阶段,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创新潜能释放不足,要素市场有待完善,市场主体活力不强;全面小康短板不少,居民增收渠道狭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投资环境仍需改善。总之,欠发达是基本市情,发展不足是突出矛盾,群众增收是最大愿望,加快发展是主要任务。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着力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安康机遇最好、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时期,时和势总体上于我有利,安康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在新起点上实现追赶超越,与全国、全省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节 总体要求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全市上下要做到“四个聚焦”,即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五大发展”新理念,聚焦中省领导的要求和期望,聚焦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的理念标定工作基点、转变方式方法、推动实际工作。
  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安康调研指示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发展思路,以“追赶超越、富民兴安”为核心,围绕“发展升级、绿色崛起”主线,突出精准脱贫攻坚、循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进程,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新路子,打造美丽富裕新安康“升级版”,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创新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充分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支撑引领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
  坚持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坚持因地制宜、“五化”同步,加大统筹城乡和脱贫攻坚力度,改善薄弱环节,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协调、产城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坚持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绿色化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生产方式转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利共赢。
  坚持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我市经济深度融入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趋势,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效应,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大开放中释放发展活力、提升发展水平。
  坚持把共享作为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推动包容性、普惠性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立足现状补短板,发挥优势上台阶,围绕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一个统揽、两个领先、三个追赶、四个超越”,即: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循环产业发展在全省领先,社会保障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交通改善程度追赶全省,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越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富硒产业基地、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秦巴物流中心。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总量突破14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投资效益明显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富裕安康建设迈入新阶段。
  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0亿元,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多元支撑、竞争力强的循环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化率达到55%。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1%,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现行标准下58.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避灾移民搬迁和城镇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启动实施13年免费教育,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发展绿色化程度提升。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建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完成省定目标。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8%。“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安康建设展现新景象。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特色改革试点扎实开展。中小企业户数超过15万户,“草根”创业创新蔚然成风,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超过32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亿美元,经济发展外向度大幅提升。

附表2:“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第二章 协调发展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综合调控各类空间开发需求,构建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多点多极支撑、板块轴带结合、互补互动互惠的发展格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提升质量效益。
 

第五节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


   全面落实《安康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引导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科学有序开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围绕试点示范主要任务,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验区。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现代农业园区红线、城镇发展边界控制线。推进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多规融合”,促进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和石泉县“多规合一”试点。
  制订有利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实行分类管理,推行差别化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导向机制。制订限制开发区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第六节 加快安康国家高新区建设


   抢抓秦巴山区唯一国家高新区建设重大机遇,科学确定功能定位,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为本、创新驱动、产业支撑和循环发展,扶贫开发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合理布局“五大园区”,着力打造“七大聚集区”,加快形成“十大功能圈”,扎实推进现代化城市新区、高新产业聚集区、创新创业示范区“三区共建”,打造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具备后发潜力的产城融合新区,充分发挥在秦巴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5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10%。

第七节 强化重点板块辐射带动


   释放园区活力,推进点轴开发,加快“三区两园两带”和“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经济的动力引擎作用,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发展带。
  恒口示范区:围绕“文化名镇•富硒新城”,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田园城镇、循环产业的配套城镇、文化旅游的知名城镇、开放包容的新兴城镇,凸显月河川道城镇带的重要支点作用。抓好城市新区、移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省级小城市培育、新型城镇化试点和重点示范镇建设,打造秦巴山区带动作用强、统筹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瀛湖生态旅游区:围绕“湖城一体”战略布局和“国家级生态涵养旅游示范区”建设目标,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和配套服务能力,着力构建大旅游产业链,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形成全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和生态文明的窗口。
  县域工业集中区:以全产业链引进培育为目标,推动工业集中区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初级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全面提升质量效益,增强承载带动功能,创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现代农业园区:围绕基础配套、产业培育、品牌打造和提质增效,以设施农业发展为重点,做优“一园一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园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飞地经济”园区:创新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飞地园区”合作方式和管理模式,通过合作共建、净地托管、第三方托管等方式,积极探索“飞入地”和“飞出地”区域协作与利益共享机制,破解融资难题,加快项目落地,推动形成“种养基地在县区、加工生产在飞地、销售市场在全域”的发展模式,打造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飞地经济”发展样板。
  月河川道循环经济聚集带:按照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示范带动的总体要求,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县域工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构建“两园协调、飞地助推”的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
  石紫岚沿江沿线生态经济带:以国道541建设为契机,以石泉、紫阳和岚皋县城及沿线重点镇为依托,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构建“一轴三核七支点”的开发格局,加快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乃至长江经济带。
 

第八节 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行差别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任务和关键问题,着力推动机制创新,促进县区争先进位、错位发展、协调互动。
  汉滨区:以中心城区和月河川道为重点,坚持市区共建、发挥优势、重点推进,在循环产业、对外开放、城镇建设、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龙头引领带动作用。五里工业集中区建成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20年,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分别占全市的40%、25%和30%以上,在全省24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进入前18位。
  旬阳县:围绕撤县设市目标,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力促工业转型、交通改善、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方面率先发展。旬阳生态工业集中区和吕河工业园区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20年,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20%、25%和30%以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20位,基本建成安康东部副中心城市。
  汉阴县、石泉县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协同打造月河川道产业带的增长板块。发挥各自优势,厚植“一县一业”,重点推动汉阴富硒食品、石泉生态观光、宁陕全域旅游、紫阳富硒茶饮、岚皋生态旅游、平利美丽乡村、镇坪中药产业、白河汽配制造等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存”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第三章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生态循环产


   把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作为安康绿色发展的命脉,坚定生态优势转化发展优势的主攻方向,按照大产业、大配套、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优化并行,深入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催生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特色高效农业“接二连三”,依托园区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打造循环经济升级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九节 培育壮大循环特色工业


   围绕工业强市目标,做大总量、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延伸产业链条,做大特色工业集群,着力打造以富硒产业为特色主导、新型材料为重要支撑、先进制造业为战略培育的循环特色工业体系,以绿色化、特色化、智能化助推循环特色工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力争培育1个产值近千亿元、1个过500亿元、3个过100亿元、3个过3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5个年产值过100亿元工业集中区,4户年产值过30亿元、10户年产值过10亿元工业企业,形成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多个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和“飞地经济”园区发展格局。
   一、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以富硒食品产业为重点,推进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融合发展。
  富硒食品。把富硒产业作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大力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中国硒谷”地域品牌、城市名片,建设全国最大、最优、最强的富硒食品加工基地。坚持基地化培育、集团化整合和项目化实施,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的务实合作,认真实施《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一核、九大试验点、九大示范园”。加快建设“一院一园一会一联盟一平台”,突出富硒茶饮、富硒矿泉水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培育,大力发展富硒畜产(生猪)、茶饮、林果(核桃)、魔芋、饮用水、粮油、蔬菜、食用菌、蚕桑等系列产品,促进富硒产业与健康养老、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富硒产业升级版。以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和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为依托,加快建设国家级富硒产业研发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全国富硒产品研发中心、标准中心、检测中心、集散中心。围绕培育千亿元产值的富硒全产业链目标,以安康富硒食品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施“一县十镇百园”示范工程,抓好200个生态富硒循环经济精品产业园,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产业联盟和产业集团,把安康建成全国魔芋之乡、全国富硒茶之乡、全国富硒产业基地。积极组建中国生态富硒农产品协会,办好“生态富硒产品交易博览会”,重点支持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物流城构建全市富硒产品O2O(线上到线下)交易平台,实现安康富硒产品全覆盖,打造“中国富硒电商第一市”。到2020年,富硒食品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以饮用水和饮品制造业为重点,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加大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涉水产业,争取引进国内知名大型饮用水和饮品制造企业落户安康,实现产业快速崛起。继续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专栏1 “中国硒谷”建设重点工程
  国家级富硒科研平台建设: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陕西省富硒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省农业厅与安康市政府合作共建。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依托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国家级富硒科技企业孵化器。
  国家级富硒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围绕畜产(生猪)、茶饮、林果(核桃)、魔芋、饮用水、粮油、蔬菜、食用菌、蚕桑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一核、九大试验点、九大示范园、九大基地、九大重点产业”。
  “一院一园一会一联盟一平台”建设: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安康富硒食品产业园、安康生态富硒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富硒农业产学研联盟、“中国硒谷”云服务平台。
  富硒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实施“一县十镇百园”示范工程,建设200个生态富硒循环经济精品产业园。
  “四大调查评价”工程:硒矿和富硒矿泉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富硒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富硒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富硒特产与农业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富硒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实施富硒茶产业提升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富硒食品产业园、产业基地,集中打造一批富硒果蔬、肉类、粮油、饮品等龙头企业。
  二、巩固提升支柱产业
  坚持创新引领、特色发展、重点突破、项目支撑,突破研发、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改造提升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等支柱产业。
  新型材料。坚持资源整合、科技支撑、园区承载、龙头引领、生态环保,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长做深产业链条,做精做专产业集群,培育千亿元级产业链。紧跟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以铅、锌、铜、钒、钛、锰等金属资源为依托,优先发展金属新材料产业,以重晶石、毒重石、石墨、绢云母、石材等非金属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重点支持旬阳硅镁材料产业园和铜业基地、平利重晶石循环产业基地以及汉滨、紫阳石煤型钒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实现产值900亿元。
  装备制造。紧跟“工业4.0”发展趋势,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千亿陕汽”战略契机,依托毗邻汽车发展重点城市的区位条件,主攻专用汽车研发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支持南水汽配、旬阳宝通、白河神达和俊达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基础制造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加快培育增材制造(3D打印)、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设备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依托互联网,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推进生产的智能化,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清洁能源。建成旬阳水电站、白河水电站,完成汉江支流在建梯级水电开发,严格控制新上水电开发项目。建成华电安康火电厂。谋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跟踪推进安康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发电,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应用,综合利用工业企业余热发电。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生物医药。积极引进大型医药企业集团,改造嫁接现有医药生产企业,加快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安康北医大、正大等龙头企业的科研、生产优势,强化中药材基地和物流中心建设,提升成药生产、转型黄姜皂素、做精植物提取、壮大中药饮片,着力打造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旬阳秦巴中医药产业园,做大“秦巴医药”品牌。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安康丝绸。围绕茧丝综合加工和丝绸服装精深加工,研制开发蚕丝被、真丝针织以及织绸、成衣、混纺、精纺等后续加工产品,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蚕桑丝绸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大力开发丝绸文化旅游产品。到2020年实现产值30亿元。
专栏2 主导产业重点工程
  新型材料:高新关庙新型材料产业园、旬阳硅镁锌材料产业园、旬阳铜矿深加工生态工业园,高新钒氮合金二期、纳米电热膜地暖生产、镍基复合材料生产,汉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生产线,旬阳磁铁矿采选深加工,延长石油钛磁铁矿开发,平利国防装备专业添加剂、干法氟化铝,石泉石墨开发、有机硅生产。
  装备制造:高新南水汽配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帝奥电梯二期及电梯物联网、通用机械技术改造、无人机及航空配件研发生产、康能科技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三一工程机械再制造,旬阳宝通新型多功能环卫一体化专用车制造,石泉奥邦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及汽车前桥锻造,平利粮食烘干机和农机具生产,岚皋新瑞达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制造,白河俊达新能源客车、神达环保专用车生产。
  清洁能源:华电安康火电厂,汉江白河水电站、汉江旬阳水电站;汉滨早阳和牛蹄、旬阳、岚皋风能电厂;抽水蓄能电站;汉阴、紫阳、平利、旬阳等县光伏发电及智能电站建设、白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恒口年产45万吨LNG。
  生物医药:秦巴特色中药材加工及物流产业园、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紫阳富硒中药饮片产业园、镇坪巴山药谷产业园,北医大制药二期、正大制药GMP改造、高新免疫球蛋白提取、汉阴杜仲胶新材料及杜仲健康产品产业化、宁陕抗肿瘤类药物生物提取,平利、白河、镇坪中药材深加工。
  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坚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
  电子信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发展为契机,依托安康高新区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现有产品的层次和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智能仪表、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仪器、平板显示器、电子表机芯等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实现产值50亿元。
  节能环保。重点发展尾矿渣循环利用、污水处理、高效照明、节能烘干、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围绕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研发制造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秦巴山区“城市矿产”基地,推动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实现产值30亿元。
专栏3 新兴产业重点工程
  电子信息:高新电子信息研发制造基地、众辰钟表机芯研发生产项目、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加工产业园项目。
  节能环保:旬阳县环保产业园、岚皋飞地环保产业园、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终端安全处置集群式循环产业园,氧化锌废渣回收有价金属扩建,室内智能换气净气机生产线、废旧轮胎再生循环利用、高新区工业公用工程岛、康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汉阴热循环多功能烘干设备产业化项目。
 

第十节 繁荣提升现代服务业


   坚持物流与旅游引领、新兴与传统并举、生产与生活并重,鼓励和促进产业间以及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创新,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建成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多式联运设施衔接,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安康全省一级物流节点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十天、西渝区域大通道,建设“一心两轴多点”空间物流节点格局,打造秦巴区域的物资转运中心、集散中心和分拨中心。整合“弱、小、散”物流企业,推动传统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强化重大商贸物流平台和龙头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富硒产品贸易特色,依托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物流城,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建设陕鄂川渝交汇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依托互联网发展,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联动,重点培育食品、建材、汽配、医药、电商、快递等特色物流,形成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物流服务体系。到2020年实现产值150亿元。
专栏4 现代物流业重点工程
  物流园区建设: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物流城、安康江南物流园、安康富强机场空港物流园、汉滨区秦楚甘川渝综合物流园。
  物流中心建设:安康邮政快递物流园、恒口铁路物流园、汉阴富硒现代物流园、石泉城西物流中心、紫阳港物流园区、岚皋龙爪子物流中心、平利综合物流城、旬阳北站铁路物流中心、白河县物流园。
  物流节点工程:安康中心港货场、安康鑫通物流园、江北一级货运站、恒口秦巴明珠商贸城、汉阴仓储物流商贸中心、石泉池河农产品交易中心、宁陕公路物流园、紫阳向阳铁路货运仓储中心、岚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平利综合商贸交易批发市场、镇坪冷链物流中心、旬阳白柳特色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园、白河站铁路物流园等48个物流节点。
  试点示范工程:多式联运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平台工程、应急物流工程、粮食安全工程。
  二、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坚持“湖城一体、山水特质、文旅融合、服务配套”理念,瞄准2小时通达周边城市人群市场,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线,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围绕瀛湖、南宫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目标,着力提升“一山一湖一城”核心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巴山生态度假游、汉水风情休闲游、秦岭山地森林游、田园风光乡村游、山水园林城市游五大特色板块,打造安康全域旅游,推动全市旅游由点线旅游向全域统筹发展,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产品转型,由冷热不均的节假日旅游向稳定有序的常态化旅游拓展。强化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和全要素产业链培育,整合县区优势旅游资源,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协同周边知名景区联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争取创建秦巴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加快建设541国道生态旅游经济带、月河川道休闲农业旅游带和平利美丽乡村,打造“秦巴明珠”乡村公园,借鉴省内外知名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建设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文旅综合体。按照“旅游+”思路构建旅游产业、产品体系,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富硒食品、信息产业、健康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实现旅游产品全域统筹、旅游线路全域整合、旅游品牌全域营销、旅游环境全域优化,力争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富民兴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0年,安康生态旅游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人数4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亿元,其中来安过夜游客达1700万人次,占全市接待游客人数的40%以上。
专栏5 “全域旅游”重点工程
  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景区旅游环道、大坝旅游综合服务区、翠屏旅游综合体、流水旅游综合服务区、清泉原乡和汉广文苑建设、瀛湖文化产业基地延展项目。
  中心城区旅游提升工程:“一江两岸”旅游景观提升、天贸物流城旅游综合体建设、环城游憩带慢行系统建设、美食旅游街区建设、安康美食旅游综合体建设,高新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莲花湾休闲养生中心。
  全市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旅游标识体系提升、旅游厕所提升、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旅游人才培训项目。
  月河川道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设工程:10个特色旅游村建设、3个旅游古镇街区保护开发、6个农业旅游观光园区提升、8个休闲旅游农庄建设、30家农家乐大户培育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凤凰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工程:汉阴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旅游开发、汉滨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大凤凰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秦岭山地森林体验度假旅游区建设工程:上坝河、筒车湾、鬼谷岭、杨柳陕南风情园、汉滨茨沟等景区建设,秦岭片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巴山画廊”旅游扶贫带精品建设工程: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化龙山-天书峡、飞渡峡、双龙等精品景区提升项目,岚河漂流、正阳大草甸、鸡心岭、古盐道等重点景区建设、自驾车及房车营地建设、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和标识系统建设、沿线景观提升和设施完善项目。
  541国道生态旅游经济带建设工程:石泉后柳水乡、燕山瀑布、中坝大峡谷,汉阴凤堰古梯田,紫阳文笔山、擂鼓台、大巴山茶马古道生态旅游区,汉滨牛蹄观光园,岚皋龙爪子旅游综合体、南宫湖等景区建设提升项目,4镇8村建设项目,精品旅游线路包装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大汉江旅游开发工程:大汉江旅游景观提升、旅游区标识系统、景观廊道、道路通达、富硒美食、信息通畅项目。依托汉江梯级电站打造汉江滨水景观长廊。
  文化旅游古镇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工程:石泉城关、汉阴双河口、旬阳蜀河、白河桥儿沟、恒口等10个特色文化旅游古镇(街区)建设、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
  旬阳太极城文旅融合示范工程:太极古城历史文化产业园建设、太极城古街区改造、梦幻太极灯光秀,大型民俗实景歌舞剧“太极神曲”展演、游客中心等配套建设项目。
  平利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大贵洛河田园风光带、三里垭贡茶新村、芍药谷景区、茶镇长安、瓮水沟近郊亲水公园、百里画廊景观节点等项目。
  三、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坚持集聚发展新兴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双轮驱动”,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协调发展,推动新兴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现代金融、特色文化等产业,培育2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建设,重点加强与富硒食品、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物流快递的协同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综合类平台建设,组建县区富硒产品实体营销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学习借鉴“淘宝村”模式,实施电子商务入村工程,构建涵盖镇村的电商服务站。支持大学生、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电子商务创业,壮大电商经营群体。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邮政、快递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构建覆盖城乡的快件寄递体系,实现“镇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到2020年,创建5个区域性大宗商品电商平台、5个电商产业园、1个国家级5个省级电商示范县,培育5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健康养老。坚持医养结合,加快建设生态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医疗保健、休闲养老、体育健身、康体旅游、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业,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机制,不断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鼓励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健康养老产业,推动医疗、养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秦岭、巴山和汉江建设生态健康养老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养老房产业、养老医疗与健康管理业、养老生态农业、养老文化业、富硒养老产品制造业,推动生态养老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以公办老年公寓为示范、民办养老机构为主体、社区养老服务为补充、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组建生态健康养老服务集团,打造秦巴区域中医诊疗中心、秦巴休闲度假养老基地,建设省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市。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现代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不断完善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金融信用四大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增强金融支撑保障能力。引导市级金融机构北迁,建设高新区金融聚集区。发起设立市本级商业银行,实现“本土银行”零突破。大力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民生金融示范、创新金融培育示范带及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等金融创新工程。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建设,推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组织结构及金融运行机制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文化产业。依托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文化+”新业态,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信息、金融、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数字传媒、文娱演艺、广告会展等门类。以龙舟文化园为基础建设中心城区“一江两岸”休闲文化产业带,打造休闲养生、民俗演艺及富硒茶文化品牌,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形成安康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00家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商贸服务。加快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完善有序衔接、城乡一体的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实施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一批集标准化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特色美食商业街和放心早餐示范工程为重点,创新发展大众化餐饮。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名厨培养、宣传推介、政策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和电子商务,坚持市场化、标准化,培育安康美食、小吃产业,着力打造“金州美食”知名品牌。
专栏6 新兴服务业重点工程
  电子商务: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企业电商平台建设项目、“安康富硒产品网上行”项目、“中国特产•安康特色馆”建设项目、快递末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健康养老:“134”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项目、市县区公办老年公寓全覆盖项目、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培育、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富硒休闲养生谷、医养结合异地健康养老基地。
  现代金融:物联网金融试点、“三县一带”普惠金融试点、县域农商行全覆盖项目及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政府融资平台建设、“信用安康”创建项目。
  文化产业:“一江两岸”休闲文化产业带、江南城区文化产业聚集区、江北高新文化产业示范区、安康汉水丝源文化产业园,恒口古镇文化旅游综合体、汉阴凤堰古梯田文化展示区、石泉后柳水乡休闲文化体验区、岚皋巴人部落休闲体验区,演艺、会展、传媒产业龙头企业孵化项目,文化主题公园、动漫创业园、影视基地建设项目。


 第十一节 做优特色高效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将安康现代农业打造成服务工业、优质高效、科技创新、富裕农民的农业。
  做优富硒粮油。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粮食安全工程”,确保粮食供给。提高粮油单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总产80万吨,油料面积105万亩、总产15万吨。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大力实施“扩薯增油”战略,马铃薯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95万吨以上。
  提升富硒茶产业。坚持市场导向、生态环保、科技支撑、园区承载,紧紧围绕富硒茶全产业链,大力实施富硒茶创新行动计划,加快茶产业升级换代,提升富硒茶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能力,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打造支撑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头号产业。到2020年,建成特色立体复合生态茶园100万亩,建设生态茶庄园100个,实现产值100亿元。
  做大魔芋产业。推行魔芋标准化种植,建成岚皋、紫阳、旬阳、汉滨、汉阴5个市级核心种源基地,不断完善加工和销售体系。到2020年,建成优质魔芋种植基地5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基地3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培育规模以上省级龙头企业10户、市级龙头企业20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户、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0户,建设大型富硒魔芋产品交易中心1个,将安康建成“全国魔芋之乡”和“全国魔芋第一市”,叫响“世界魔芋看中国、富硒魔芋数安康”。
  做强畜牧产业。抓好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平利、旬阳6个生猪养殖和良种繁育基地县及镇坪县生猪一县一业建设,建成生猪产业重点镇50个、重点村100个,打造1000万头生态猪生产基地。发展规模适度的牛、羊和禽类养殖。到202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55万吨、禽蛋产量4.3万吨。
  稳步发展设施蔬菜。建成一批蔬菜标准化示范园、育苗点和专业菜田,全市年种植蔬菜100万亩、总产150万吨。鼓励蔬菜生产企业提高产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合作,推动安康无公害富硒蔬菜流通陕西、走向全国。大力推广食用菌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发展食用菌1亿袋、鲜品产量10万吨。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园区建设“五个一”工程,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打造全市规模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产业的集聚平台、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汉滨区和平利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样板工程。到2020年,全市创建省级园区50个、市级园区200个。
  大力发展山林经济。以特色林果、林木花卉、绿化苗木为重点,加快特色林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林业经营主体,搞好林草、林药、林禽等结合,实现山林经济提质增效,建设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市。抓好以核桃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以林下魔芋为重点的林下种养等优势产业,到2020年核桃种植面积200万亩,其中核桃丰产面积120万亩,年产核桃20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
专栏7 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工程
  魔芋产业:在岚皋、紫阳、旬阳、汉滨、汉阴建成10万亩市级核心种源基地,辐射带动全市魔芋种植面积50万亩,魔芋产量达到65万吨。建成全国魔芋交易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魔芋科研机构(魔芋产业研究院)。
  富硒茶产业:主推“陕茶一号”,建设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茶园和加工生产项目,在茶叶主产区分别建成一批种苗繁育圃和母穗园,辐射带动全市建设标准化茶园100万亩,茶叶总产3.2万吨。
  畜牧产业:在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平利、镇坪、旬阳县建设10个种猪繁育场,提供优质仔猪10万头以上。发展壮大阳晨生猪产业联盟。
  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省级农业园区50个,市级农业园区200个。
  菜篮子工程:新建改造设施蔬菜大棚10万亩,建成各类果蔬冷藏库50座。
 

第十二节 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抓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契机,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聚集优化和协同共享作用,运用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健康养老、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生态环保、互联网+公用信息等,创造新型业态。强化云计算在政府服务、城市管理、交通物流、企业管理、民生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应用。鼓励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可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生产组织网络化、产品服务个性化。
  推动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快商业模式由B2C(企业到用户)向C2B(用户到企业)创新,积极开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新业务,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支持个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O2O交易,激活社会资源,发展分享型经济。吸引大型企业向我市中小企业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开展众包众扶、协同创新。支持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拓展市场空间,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专栏8 “互联网+”重点发展领域
  互联网+现代农业: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产销衔接。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
  互联网+益民服务:构建安康“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联盟。建设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互联网+普惠金融:引进培育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建设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互联网+生态环保: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加强汉江水质保护环境动态监测,优化汉江干支流监测站点布局,构建立体监控系统,实现各县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
  互联网+公用信息: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会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纵向通达省市县、横向连接行业部门。
 

第四章 精准发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美丽。
  第十三节 强化“三农”工作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20年,全市培育职业农民10000人,培育认定各级示范家庭农场100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0个。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54家(国家级4家、省级50家),力争培育上市企业1-2家。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研究制定政策保障机制,完善镇村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建设“五有”标准化服务中心。推进农业金融创新,重点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保险担保机制。
  激活农村产权要素市场。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科技成果、合作社股权等市场化流转机制。明晰农村集体资产、农民宅基地、承包土地、林地等产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构建市县镇三级交易网络和交易监管平台,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推进农业融合发展。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农业”,开发农业地理信息、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等专业化管理系统,提高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农超对接、直供专销、农产品进社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培育一批特色景观旅游镇村、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和魅力乡村,推动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
 

第十四节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之责,按照易地搬迁、发展产业、劳务创业、生态建设、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兜底“七个一批”和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精准帮扶与特困山区开发紧密结合、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精准施策与到村到户扶持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脱贫攻坚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到2020年,如期实现58.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100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1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民众自愿、有业安置、服务配套、持续发展”,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提升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坚持集中安置和进城入镇进社区安置相结合,与城镇、园区和中心村“三靠近”,大力实施集中安置、统规统建,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易地搬迁脱贫,解决31.8万人脱贫。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促脱贫,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推动行动,在专项资金、品牌培育、技术培训、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建立就业和社保服务平台,组织实施贫困户子女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引导劳务创业脱贫;争取退耕还林、公益林以及当地劳动力护林补偿,实现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生态补偿脱贫,解决39.6万人脱贫。强化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免除贫困家庭学生13年教育学杂费,发展教育事业脱贫,解决9.8万人脱贫。完善医疗救助机制,落实救助政策,扩大救助范围,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解决10.9万人脱贫。加大社会保障、医疗救助及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实现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解决34.6万人脱贫。
  全面深化脱贫攻坚机制,落实“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工作机制和“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严格评估、逐户销号”退出机制,巩固和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扶贫资金,强化金融支持,完善服务配套,实施精准搬迁,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第十五节 创建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


   坚持积极创新、先行先试、风险可控、稳步推进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推动、金融撬动、市场牵动、贫困户联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以平台建设、项目储备、创新配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协作配合机制,以及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扶贫合作机制,推动政策性金融扶贫、财政扶贫、社会扶贫三方融合。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政策性银行综合授信,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组建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建立市县扶贫投融资平台,加大贫困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教育、康复、旅游等扶贫投入力度,实现贫困户“5321”政策全覆盖。
 

第十六节 推进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总体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愿、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选好安置点,加快推进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规范管理,着力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完成13.4万户41.84万人搬迁安置任务,从根本上摆脱山洪地质灾害威胁。努力把搬迁安置区建成现代化的新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搬迁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专栏9 脱贫攻坚“七个一批”工程
  易地搬迁工程: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搬迁,五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31.8万人搬迁任务。
  产业扶贫工程:大力扶持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富硒+”特色现代产业模式,多途径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覆盖和带动贫困村1003个,扶持带动39.6万贫困人口,投放小额信贷资金25亿元,互助资金项目村发展到300个。
  劳务创业工程:建立就业和社保服务平台,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组织实施贫困户子女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健全完善就业培训体系,转移输出就业率达到80%以上。
  生态补偿工程:抢抓中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机遇,争取退耕还林、公益林以及当地劳动力护林补偿,实现生态补偿脱贫。
  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农村义务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的补助标准。免除贫困家庭学生十三年教育学杂费,解决9.8万人脱贫。
  健康扶贫工程:完善医疗救助机制,落实救助政策,扩大救助范围,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解决10.9万人脱贫。
  政策兜底工程: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制定个性化扶持措施,提高补助标准,实行低保、五保、残疾、医疗补助标准与扶贫标准并轨,解决34.6万人脱贫。
 

第十七节 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


   结合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推进村庄整合和集中居住。围绕“宜居、宜业、宜游”总体要求,加强农村公路、宽带、饮水、照明、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广大农村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推广平利“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点”建设经验,打造1个示范县(平利)、2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村。大力开展“十个一”民风建设活动。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旅游名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的保护和发展,体现乡土风情,保留田园风貌。
  第五章 互联互通 打造基础设施升级版
  统筹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和引领发展能力。
  第十八节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围绕建设秦巴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构建大交通,完善大路网,加快铁路、公路、航空、航运、运输站场和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以高铁和高速公路为重点,普通铁路和公路、航空、水运为补充,城际间快速直达、城乡间便捷通畅的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绿色生态交通网,实现市域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加快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积极打造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建成平利至镇坪、安康至岚皋高速公路。积极推进石泉至大河坝、筒车湾至镇安、桐木至旬阳省级高速公路联络线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实施石泉至紫阳至岚皋、平利至镇坪、平梁至涧池、宁陕至两河、宁陕至镇安界、安康至旬阳至白河、小河至旬阳、瀛湖至清凉关、龙垭至双河口、月河快速干道、中心城市北环线等600公里普通国省道升等改造工程。农村公路:实施重点县乡三级公路升等改造600公里、一般县乡公路800公里以及100座渡改桥和危桥改造。推进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道路提等升级。站场建设:建成安康城东一级客运汽车站和石泉、岚皋、恒口、镇坪4个二级客运站,建设汉阴城北、石泉池河、紫阳蒿坪、瀛湖4个三级客运站,建成一批村镇农村招呼站。建成安康江南物流园区、安康江北一级货运站,新建旬阳、平利二级货运站。
  铁路建设。完成安康铁路客运枢纽扩建、安康东编组站扩能和恒口综合货场建设。争取2018年阳平关至安康铁路二线建成通车。集中力量推进西安至安康至重庆高铁(西安至安康城际铁路)和新安康火车站开工建设。联合相关省市,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安康至张家界铁路。到2020年,安康铁路里程达到900公里,形成“一中心两网五通道”铁路网格局。
  机场建设。建成安康富强机场,争取开通安康至国内大中城市的航线。科学布局一批通用机场,谋划建设石泉、平利、旬阳通用机场和紫阳、岚皋、镇坪直升机起降场地,满足农林航空、应急救援、抢险救灾、旅游观光等需要。
  航运建设。全面实施汉江安康段主航道整治和过坝设施工程,完成白河、蜀河、旬阳枢纽通航建筑物建设;启动石泉、喜河枢纽复航建设和安康枢纽通航建筑物维护改造建设;实施安康枢纽坝下航道整治工程,推进汉中至安康段航道建设,实现汉江至长江间的干支直达运输。
  轻轨高架。围绕互联互通、打造枢纽,积极谋划新安康火车站至江南城区的轻轨(高架)。
专栏10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
  公路建设工程:
  1、高速公路:建成平利至镇坪、安康至岚皋高速公路。积极推进石泉至大河坝、筒车湾至镇安、桐木至旬阳省级高速公路联络线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2、国省干线:实施石泉至紫阳至岚皋、平利至镇坪、平梁至涧池、宁陕至两河、宁陕至镇安界、安康至旬阳至白河、小河至旬阳、瀛湖至清凉关、龙垭至双河口、月河快速干道、中心城市北环线等600公里普通国省道的升等改造工程。
  3、农村公路:实施重点县乡三级公路升等改造600公里、一般县乡公路800公里以及100座渡改桥和危桥改造,完成通村公路完善工程、移民搬迁安置点连接道路、农村公路生命防护等工程3000公里。
  铁路建设工程:建成阳平关至安康铁路二线,开工建设西安至重庆高铁(西安至安康城际铁路),争取开工建设安康至张家界至衡阳铁路。
  机场建设工程:建成安康富强新机场,新建航站楼6000平方米,跑道2800×45米及配套设施;谋划建设石泉、平利、旬阳通用机场和紫阳、岚皋、镇坪等直升机起降场地。
  航运建设工程:完成白河、蜀河、旬阳枢纽通航建筑物建设,启动石泉、喜河枢纽复航建设和安康枢纽通航建筑物维护改造,实施安康枢纽坝下航道整治工程。
  站场建设工程:建成安康城东一级客运汽车站和石泉、岚皋、恒口、镇坪4个二级客运站,建设池河、汉阴城北、瀛湖、蒿坪4个三级客运站,建成安康江南物流园区、安康江北一级货运站,新建旬阳、平利二级货运站。
  轻轨/高架建设工程:积极谋划新安康火车站至江南城区以及至汉阴、瀛湖的轻轨(高架)。
  第十九节 增强水利保障能力
  树立柔性治水理念,坚持治水与兴水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实现水源可靠、水量保证、水质达标、水工程配套、水生态良好目标。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小型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建设,建成引汉济渭、洞河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月河补水”工程,实施“五小水利”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强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堤防工程建设,推进汉江干流县域及重点镇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防洪安保体系。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洪抗旱减灾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显著减少灾害损失程度。
专栏11 重大水利建设工程
  重点水源工程:建成汉阴洞河水库,实施汉滨青木沟、汉阴黎袁河、白河天宝等20座小型水库工程;实施“月河补水”工程,新建石泉双营、汉滨恒河水库,建设输水隧洞12.2公里,年补水量8200万立方米、供水7000万立方米。
  江河治理工程:新修加固堤防或护岸250公里,其中汉江整治工程15公里;月河整治工程75公里;中小河流40条,建设堤防工程50处、130公里;完成旬河和子午河10公里重点段治理任务;治理山洪沟10条。
  防汛抗旱工程:实施3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乡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22处。
  饮水安全工程:实施9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延伸和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8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0%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95%以上。
  农田水利工程:开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新修基本农田2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
  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治理三期工程及坡耕地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平方公里。
  第二十节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完善骨干电网,建设电力输送大通道,加强配电网升级改造,形成满足内需、推进外送、方式灵活的坚强网架结构,全面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做好环境保障,配合完成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加快推进330千伏主网架建设,增强电力外送能力。跟进县城、重点镇和产业园区发展,适时增加变压器容量、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解决局部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加大配电线路、配电台区和低压进户线改造力度,全面解决户均供电容量低、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加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针对季节性负荷和农业生产特点,多措并举保障农村生产生活供电。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满足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并网和电动汽车等多元负荷接入需求。
专栏12 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工程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酒泉-湖南过境电力输送大通道,途经石泉、汉阴、紫阳、汉滨、平利、镇坪6县区。
  330千伏主网架工程:安康水电送出通道香商线路工程,旬阳水电站、安康火电厂送出线路工程,西成客专铁路东梁牵供电工程,平利、月河(安康西)、紫阳(安康南)输变电工程,镇安抽蓄至月河变线路工程。
  110千伏网架工程:平利、紫阳、关庙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高新、大同、吕河、滨江、高新2(付家河)、中心、五里2、凤凰输变电工程;平利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月河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岚皋第二回电源线路工程、平古线改造工程、国心第二回电源线路工程。
  35千伏网架工程:西营-冷水线路工程、吕河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送出工程,双河、茨沟、大河变电站扩建工程,宋家、田坝、迎风输变电工程。
  第二十一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顺应信息化趋势,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光纤接入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光进铜退”“宽带提速”、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加快实施城域网扁平化改造和光纤入户工程。全面推广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继续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大景区、公园、车站、广场等重点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加大物联网技术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江河湖泊等领域应用力度,形成遍布全市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络。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顺畅、技术先进的宽带信息基础网络。
  推进“智慧安康”建设。实施智能电网、交通、物流、医疗、教育等工程,支持公用设备设施智能化升级。建设数字(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宽带网络技术、视频技术和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远程监控和调度指挥城市治安、交通管理、城市维修、城市卫生、市场管理、公共场所管理;建设智慧应急防灾系统,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及灾害性事件的能力。建设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网络平台、政务服务系统、信用信息系统,推行一网通、一卡通、一点通、一格通、一站通、一号通“六个一”工程,建设“智慧安康”,共享智慧生活。

  第六章 产城融合 着力打造“秦巴明珠”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建设“秦巴明珠”作为长期战略,做靓中心城市、做美县城、做优集镇、做好新型社区,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资源集约、生态优美的安康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突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月河川道城镇带及县城、重点镇协调发展,构建“一心一带、七城多点”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以城镇棚户区改造、片区综合开发、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十二节 建设生态宜居品质城市
  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品质城市为目标,突出核心、重心北移、提升江南,坚持湖城一体、产城融合,不断优化功能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美化城市环境、彰显文化魅力,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秦巴腹地的“璀璨明珠”。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50万人,人均道路面积14平方米,绿地率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3%,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
  按照“一江两岸、一心多区、山水环绕、桥道贯通”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快中心城市重大功能板块建设,推动老城新城、主城辅城、江南江北联动发展。突出核心,以汉江为景观轴,实施滨江大道、黄沟片区、月河口、江滩公园、黄洋河公园景观建设以及城市外围山水绿化,城区特色街区、标志性建筑及周边山体亮化工程,配套建设景观照明、道路、观光步道、慢行道等市政设施,打造“一江两岸、环江50里”休闲旅游观光带,建设展示生态旅游、城市魅力和安康地域特色文化的窗口。
  统筹考虑江南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疏解老城功能和建筑密度,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江南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滨江亲水休闲设施建设,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文化体育中心和滨江宜居城区。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实施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加快推进东关、西关、新城等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保护历史风貌和空间格局。高品质推进东坝、西坝、东南、西南片区综合开发,建成城东汉江大桥及滨江大道。以安康高新区为重点,加快路网、照明、绿化、综合管廊等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适时实施启动机关北迁,推动城市重心北移。加快月河生态城建设,打造国家级绿色生态新城及“海绵城市”示范区。有机融合瀛湖旅游开发与中心城区建设,构筑“江湖城一体、山城景交融”的景观生态格局,增强山水园林城市魅力。
  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原则,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重点实施东坝、西坝、长春、张岭、黄沟、瀛湖路等13个片区棚户区改造。到2020年,城市棚户区改造7.7万户。依托富强机场谋划建设空港新城,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服务业、航空物流业等现代临空产业聚集区。
专栏13  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棚户区改造工程:包括东坝、西坝、东南、西南、董家沟、长春、张岭、高新区等13个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市政路网建设工程:新建环城干道江北段、长春片区、高新飞地园区、东南片区、东坝片区等90公里路网,改造世纪大道、瀛湖路、育才路等29公里路网。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长春路、北环线、东坝市政道路等7条道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7个县城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示范工程8个、57公里。
  江南城区交通改善工程:金州路、兴安路、解放路、巴山路等18条道路综合改造,32处公交停车场、52组公交港湾、6处过街人行通道设施建设。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建民污水处理厂、安康污泥处理厂,江南和江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江北污水处理厂扩能、江南污水处理厂东片区配套管网、江北污水处理厂长岭片区配套管网等工程,完善垃圾收转运设施。
  给排水及防涝工程建设项目:黄洋河水厂、中心城市供水水源泵站迁移、东坝片区排水防涝(雨污水管网、泵站)、西坝片区排水防涝、江北水厂一期提升改造等工程。
  天然气利用工程:全面完成中心城市“气化安康”建设任务。
  停车场及公厕建设工程:新增公共停车泊位7000个,改造及新建公厕100个。
  人防工程:316国道安旬路口地下过街通道、建设路与安泰路交叉口公园、高新一路和创新二路交叉口公园、花园沟大桥南侧、原安运司、人防基本指挥所等人防工程。
  场馆建设工程:建设汉江大剧院、香溪书院、安康科技馆、安康美术馆、江北体育馆、安康会展中心、安康文化中心、安康工人文化宫。
  绿化景观带建设工程:“一江两岸环江50里”休闲景观带、夜间经济特色示范街区、城市景观照明等工程,瀛湖生态旅游景区、西郊公园、黄洋河公园、铁路公园、水电三局中心公园、汉调二黄公园二期、江滩公园三期等公园及绿地建设。
  新型城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月河生态城等项目。
  第二十三节 加快月河川道城镇带建设
  科学合理规划月河川道产业、居住、综合服务,推进城镇、产业、人口聚集融合发展,以保护生态、合理承载为前提,以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抓手,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新模式,打造“三极七镇、串珠相连”的城镇带。建成月河快速干道,构建“两内三外、百里贯通”的交通廊道,提升互联互通互动水平。加快汉阴、石泉县城和恒口镇级小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汉阴-石泉一体化发展。依托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空港经济园区和“飞地经济园区”以及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以强化产业支撑、建设便捷交通、严格空间管制为重点,集聚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重点抓好五里、涧池、池河镇建设,推动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镇经济转型,高标准规划建设用地集约、产业先进、功能融合、资源循环、生活多元的城镇带。
  第二十四节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协调”的要求,统筹推进土地、财政、就业、养老等配套领域改革,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以县城和小城镇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体设施、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重点推进9个县城、1个省级重点镇、4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街区)、12个县域副中心镇及新型农村综合社区建设。依托资源特色、文化内涵和区位条件,结合重点镇建设和避灾扶贫搬迁新型社区升级,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深入推进以恒口和石泉杨柳为重点的月河川道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托自然山水地貌,加快完善市政设施,科学构建县城布局,合理调节县城规模,不断优化功能结构,做优做精做美县城,增强县城聚集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
  第二十五节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注重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建管并重,以扎实开展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为契机,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整合优化管理资源,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网络化、社会化。运用互联网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市县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完善城市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城市公用及地下公共基础设施统一更新机制。尊重自然、传承历史、彰显特色,培育城市文化,提高市民文明素养,鼓励企业和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第七章 绿色发展 加快生态安康建设
  坚持节约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综合治理,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路径,探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
  第二十六节 全力增绿护水保蓝天
  加快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以“两屏一带一山多廊”为重点,建设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矿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市场化改革,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开展水权、用能权及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定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别化评价考核制度,积极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生态监测统计体系建设。
  推进国土空间绿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二期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快推进瀛湖绿化和“三沿三边”绿化工程,全面开展汉江两岸生态治理造林绿化工程。突出山地森林化、城镇园林化、川道和汉江两岸景观化,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到2020年,五年累计绿化造林25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8%。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巩固林业建设成果,切实保护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
  实施清净水体工程。加快汉江干支流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和防洪保安工程。健全汉江水质实时监控和环境应急体系,强化并完善“河长”制和网格化、流程化监管等汉江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发挥联席会议、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的制度作用,夯实汉江水质保护的主体责任。抓好汉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资源管理和重点江河断面水质监测。到2020年,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控制在2015年排放水平,确保汉江出陕断面水质和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大力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深入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措施。倡导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坚持公交先行,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继续实施“气化安康”工程,持续抓好场站建设、次管网和用户联网扩面工作,加快推进天然气进小区入住户工作,不断提高天然气入户使用率。积极发展沼气能源,重点建设农村养殖小区沼气、联户沼气和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炉灶。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大气污染综合防控监测监管体系,强化对大气污染源的执法监管和监测通报预警,加强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检测管理。到2020年,全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比2015年下降5%,重点行业烟粉尘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2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第二十七节 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实行转存量、优增量、控总量、减量置换的能源消费控制政策,重点抓好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监管。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广高效低碳节能技术和产品,积极引导城乡居民购买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到2020年,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0万吨标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比巩固在20%以上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0%和12%。
  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资源。推动多种形式的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开展废弃工业用地的再利用,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加强矿产资源和工业废水废气节约与综合利用,推进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再利用。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转变。到2020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15%以上,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5%。
  第二十八节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制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生态安全。
  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升级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逐步达到中心城市、县城、沿江35个重点镇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实现主要污染物减量排放或近零排放。到2020年,中心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5%。
  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建设目标,着力推进生态创建工程。实施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种植业节肥减药工程,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建立全市农业园区面源污染监测体系。
  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污染企业和工业园区“三废”治理设施建设,加大地质灾害区治理,促进工矿区生态恢复。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突出抓好旬阳、白河、紫阳等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汉江水质、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重点污染防治责任。严格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对废弃矿坑、矿沟、采石场、取土场和挖沙点的专项整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监察、信息管理等环保能力建设。建设南水北调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建立健全网格化监测监察体系和环境自动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管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尾矿库环境污染与水土流失预警与防控。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动态管理、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着力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第二十九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技术保障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探索开展环境权交易,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支持安康高新区、旬阳高新区、岚皋“飞地”节能环保园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构,开展碳排放和节能量交易。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积极开展低碳商业、低碳城镇、低碳社区试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新型天气雷达系统建设、生态与林业气象服务研发中心、汉江流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建设工程,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专栏14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国土绿化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新一轮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造林补贴试点和国家碳汇造林项目。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综合治理40条中小河流,新修、加固堤防护岸250公里;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及坡耕地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平方公里;月河、岚河、旬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城镇水源地与涵养地保护、排污口整治;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10县区生态创建工程,汉江两岸及主要支流湿地保护,宁陕、镇坪等县自然保护区管护和建设,南宫山等风景名胜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区域土壤修复工程,旬阳、白河、紫阳等县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建立畜禽养殖限养区和禁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新建大中型沼气池300座。
  节能和污染物防治工程:燃煤锅炉改造、天然气普及、中心城区充电桩建设、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垃圾处理、废旧物资回收基地建设、汉滨餐厨垃圾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重点工业点源污染和尾矿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园区“三废”综合整治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市县级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及物资储备库,市级综合监测平台及县域工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能源、污染物排放及碳汇一体化监测系统平台,陕南汉江水质救援处置指挥中心,10县区水、大气、水保监测检测能力建设,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监控网点建设,10县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重点河流水质自动监控监测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安康市新型天气雷达系统建设、陕西省富硒茶叶气象服务中心、生态与林业气象服务研发中心、汉江流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大气环境自动监测体系和基层环保执法、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第八章 改革创新 增强开放发展动力
  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创新、改革、开放协同发力,破解关键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面增强追赶超越动能。
  第三十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强化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建立有利于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的开放型发展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推向纵深,在培植壮大生态友好型产业和加快发展“飞地经济”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脱贫攻坚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努力实现政策和人群的全覆盖。
  突出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安康学院等院(校)地合作,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开展技术转移,强化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和先进实用新型技术创新应用。依托中省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应用一批民生科技,建设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国家(省级)工程中心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智力团队,培育机制灵活的设计研发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和技术转移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科技三项经费占GDP的比重和本级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积极吸引各类科技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机构在我市落地,鼓励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业务,把安康建设成为省内重要的创业投资聚集地。
  推动管理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管理体制、品牌战略、组织体系、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能。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建设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构建政、产、学、研、用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搭建人才链、引进资本链,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强化质量管理,完善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引导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提升供给质量水平。
  注重协同创新。打破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加强各类创新基地、平台、团队的协同联动,促进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安康国家高新区,与省内外其它国家高新区、经开区、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度合作,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开展高水平的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加快融入创新网络。
  培育创新人才。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坚持培养、引进、激励并举,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打破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受益。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推行“候鸟式引进”“带项目引人才”等方式,引进、聘用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产业领军人物、专家顾问团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一批熟悉资本运作的企业领军人才。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引导和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鼓励人才兼职兼业,营造自由流动、包容开发的用人环境。加强智库建设,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队伍“共建共享”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全力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建孵化基地,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释放人力资本潜能,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第三十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紧紧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体制创新与法治规范相结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益、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完善配套政策,优化政府服务,放宽市场准入,破解瓶颈制约,鼓励多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深入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决定的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有序推进不动产登记、管理和使用。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不断优化需求结构,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着力增强消费对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信息网络、健康养老、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等新型消费业态,推动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以魔芋产品为重点,积极扩大出口规模,增强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管理和组织创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空间。实施高品质消费供给行动,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安全性、高品质消费需求,努力增加服务产品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开展县镇综合改革试点。切实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注重政策协同,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第三十二节 推进特色改革试点
  加强试点示范,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实现特色改革关键突破,努力为更大范围的改革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认真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各项具体要求,积极开展“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成果共享、优化布局、政策引导”五方面探索,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促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抓牢政策机遇,坚持用约束和激励机制落实试点示范各项任务,进一步把试点示范工作向基层延伸,凝聚全社会力量和智慧,共同推进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引领全省、示范全国。
  以农村体制改革试点弥补发展短板,围绕突出问题,破题攻坚改革,重点在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健全涉农担保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稳妥有序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以及大宗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以纪检监察“统派直管”改革解决基层执纪监督机构“稻草人”现象。通过整合重组盘活现有资源、体制变革激发工作活力、制度创新提升监督实效,解决“两个责任”落实不力、同体执纪监督乏力等问题,为服务、保障和推动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
  积极拓展林权制度改革等特色改革新领域,在建设林权管理服务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强化森林保险工作等方面推动改革进程,努力走在全国林业综合改革前列。
  第三十三节 提升开放协作水平
  制订和完善引资引智、拓展市场、人文交流、民间互动等规划,大力开创开放新空间。依托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创新适应“一带一路”的体制机制,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强特色产业、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生态环保、商贸协作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推动安康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依托高铁、高速大通道,按照“西联、东出、北开、南融”的思路,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合作,对接西安、重庆、十堰等周边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主动承接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区(城市圈)产业辐射,积极谋划融入“西三角”经济区,形成大协作、大开放、大融合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加强与省内以及湖北、河南周边地区的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色产业良性互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生态环境互保共治,推动汉江流域联动发展,协同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围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院(校)地合作及西洽会暨丝博会、硒博会、杨凌农高会等大型展会,拓宽交流合作渠道。加快安康二类口岸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建设,构筑全方位开放平台。
  把握国际分工和区域合作日益加深新趋势,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利用驻外机构、国际机构、外海侨胞、社团组织等,扩大与发达国家同等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并与其使领馆、重点企业、商会协会、贸易振兴机构、产业服务机构建立交流合作机制。
  发挥开发区(园区、示范区)开放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安康高新区等重点开发区建立跨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共建产业园区,增强核心竞争力。统筹开发区产业布局、交流合作和机制创新,努力将各类开发区打造成为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城融合、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
  创新招商工作机制,把招商引资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扩大对外经济贸易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及时跟进世界和国内500强等境内外知名企业转移信息和合作意向,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一带一路”和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地区,突出特色化、专业化招商,进一步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培育全面开放竞争新优势。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00亿元。
  第九章 共建共享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实施重点领域民生工程,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十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公平优质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启动实施从学前1年到高中阶段13年免费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构建符合发展需要和人民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
  加强学前教育。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充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面,提高公办学前教育比重。坚持质量与规模并重,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
  提升义务教育。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加强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妥善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择校”难题。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保障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满足发展需要。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中职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中职与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机衔接。
  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面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办学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加强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
  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加强教育督导。深化“三区一体化”、高效课堂、招生制度、交流轮岗等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国培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完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点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大幅增加,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专栏15 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设公办幼儿园296所,其中独立园202所、小学附属园94所。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设中小学789所,其中初级中学96所、九年制学校65所、完全小学478所、教学点150个。实施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建设工程。
  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普通高中22所,其中高级中学13所,完全中学9所;实施旬阳县第二中学新建、镇坪中学迁建、安康中学、安康第二中学改扩建工程。建设中等职业学校10所。
  高等教育提升工程:建设安康学院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特色农业研究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建设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信息化校园网。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第三十五节 扩大就业鼓励创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促进就业,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快建设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创建西部农民创业试点县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新增农民创业1万人,建成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5个、农民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10个。建立“众创空间”孵化体系,加快建设市县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做好就业援助、失业预防和调控,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群体免费职业培训,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第三十六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落实体现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特点的工资制度,实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落实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分级管理的薪酬制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长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赋予农民住房、承包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转让等权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推进同城同酬、同工同酬。到2020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900元和133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8:1。
  第三十七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构建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等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保“一卡通”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基本医保、大病救助、职工互助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扩大筹资渠道,增加财政投入,加强社保资金监管和服务。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统筹衔接各类社会救助制度,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加强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和临时救助,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政策,保障残疾人权益,提高优抚安置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民政服务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殡葬改革,落实殡葬惠民政策。
  第三十八节 改善城乡居民住房
  以解决城镇新居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完善符合市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构建以政府提供基本保障、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推进公租房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与限价房并轨,继续实施以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好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公租房入住和后续管理工作。以推进避灾扶贫搬迁工程为抓手,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权属登记工作,大力促进二手住宅市场交易。落实好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化解房地产库存,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第三十九节 推进健康安康建设
  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着力解决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支撑保障六大体系建设,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医疗、保健、养老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办医,推行就医分级诊疗,县域就诊率达90%左右。强化医疗卫生质量安全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居民享有的医疗卫生计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和病床数分别达到2.5人和5.5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5%左右。
  实行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提高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二孩政策,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持关怀,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改善儿童成长环境,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推进人口发展信息化建设。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施体育惠民工程,推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增加公共体育活动场地,推进体育场馆免费开放。鼓励举办集赛事、表演、民俗、旅游、餐饮等休闲元素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足球运动。
专栏16 健康安康建设重点工程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组建安康中医药基地,建设3-5个县级标准化中医院,涵盖中医诊疗、康复、保健、养生及养老服务;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产业发展和科研创新,促进医养结合。
  市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改造市中心医院总院,新建门诊综合楼、外科综合楼、心脑血管专科医院;提升市中医医院,打造秦巴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依托市人民医院建设肿瘤康复专科医院,新建医技楼、公寓楼、改建外科住院楼;建设市妇女儿童康复保健中心、市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秦巴山区急救应急中心。
  专科医院健全完善工程:建设市针灸康复中心、市治未病中心、市肿廇医院、市老年病医院、市儿童脑病康复中心、市眼科医院。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专科医院10-15所、镇卫生院6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村卫生室1100个。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县级疾控中心3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3个,建设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提升工程:新建100张床位以上民营医疗机构10-20所。
  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组建市、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卫生信息网络。
  体育健身运动工程:建设安康体育馆、安康游泳馆、安康水上运动中心和县级全民健身中心9个、标准化体育场8个、足球运动场地150个,实施镇村体育运动工程。
  第四十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围绕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市、县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镇、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新建香溪书院、汉江大剧院、安康美术馆,建设高新区文化馆和恒口示范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推进全市图书馆、文化馆、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新建或改扩建县级博物馆、影剧院,实现县区博物馆、影剧院全覆盖。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资源,镇、村(社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戏(舞)台和文体活动场地。加强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站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兜底线、补短板、保基本”的思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和群众性文艺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数字化和效能化。实施中心城市“文化大本营”工程,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康模式”。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强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扩大汉水文化影响力。扎实做好文物保护,以陕南特色民居群、秦蜀古道安康段、汉江古会馆群保护为重点,推进“汉水人文生态”博物馆群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争取更多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中省名录。深入推进汉剧振兴,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弘扬安康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修史修志工作。
专栏17 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中心城市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汉江大剧院、香溪书院、安康科技馆、安康美术馆。
  县区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县区博物馆25个、剧场11个、图书馆11个、文化馆12个和工人文化宫。
  乡镇文化活动场站重点工程:建设镇级文化广场100个,改造提升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和避灾移民社区文化中心全覆盖。
  公共文化示范项目:每年支持2个“一县一品”和“一镇一特色”示范项目。
  第四十一节 增强社会治理能力
  切实发挥法治建设规范引领作用,加快法治安康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民主、公正、高效、权威的良好法治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创新司法工作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强化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力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着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完善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深入推进镇村综合改革,创新城乡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不断提高镇、村治理能力。
  加快城乡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行城乡社会网格化管理,强化县区治理责任,发挥县区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培育和推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重点,推进“信用安康”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全社会诚信水平,形成规范有序、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全国综治优秀市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平安安康建设,构建城乡社会治安、危险物品和重点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等防控网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
  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和警务装备建设,提升国防动员和国民经济保障能力。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邪教、黄赌毒、涉众型经济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依法加强应急管理,统筹推进应急预案演练、监测预警、应急队伍、物资储备、应急平台、科普宣教等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增强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和减灾自救技能,构建与公共安全风险相适应、与国家安全相衔接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支持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第十章 凝心聚力 强力组织规划实施
  本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要举全市之力实现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推动规划纲要实施,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些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凝聚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四十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增强资金保障能力。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强税收征管,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健全财政支出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保障机制。在公共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切实用好金融信贷资本,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用好民间资金。
  健全综合发展政策。围绕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盯中省政策和宏观环境变化,密切联系安康发展实际,加强形势研判、运行分析、政策储备和协调落实,为各项发展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战略资源管理。坚持党管人才,统筹推进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专业技术、高级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人才吸引和使用新机制,为安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遵循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总要求,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完善能源和重要商品管理,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和应急组织调控能力。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着眼于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一批重大问题,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健全项目实施机制,深化前期研究论证,规范手续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协调调度,切实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
  第四十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评估
  推动规划纲要顺利实施,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完善决策目标体系、执行责任体系和考核监督体系,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规划、空间规划和年度计划,分领域、分阶段落实规划目标任务,保障规划纲要有效实施。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检查。要对重点领域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市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确需对纲要进行修订时,须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第四十四节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坚持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为基础,以专项规划、空间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编制实施好各专项规划,落实本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各专项规划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明确发展方向、预期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形成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和抓手。
  建立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市级规划与县区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合理、目标任务同步,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确保各项重大任务如期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