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县区水事>正文详情

平利:引得甘泉润心田

作者:发布日期:2009-10-28 09:41
分享到:

 

“这水真干净,我们再也不吃这河沟里的浑水了,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用上了自来水,多亏了共产党的好政策……”,当有人问起村里的饮水工程建设情况,城关镇龙古村村民洪玉清脸上笑得成了一朵花。

 

平利县位于陕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秦巴山区县,全县辖12个乡镇,197个行政村,总人口22.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全县总面积2627平方公里,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降雨量958毫米,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冬干和伏旱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全县土地破碎,人随地走的居住习惯,人高水低,造成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工程性缺水是该县水利面临的最大难题。2005年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调查显示,全县有12.1万饮水不安全人口。“十一五”以来,平利县共新建饮水工程95处,涉及12个乡镇91个村,使7.28万人彻底告别饮用含氟水和污染水的历史,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学制定供水方案 全力建设优质工程

为了把农村安全饮水这一“民心工程”办好、办实,平利县水利局始终坚持“先急后缓、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综合考虑水质、水量、水源、居民点布局和现有的水利工程、供水工程等因素,做到近期解困与远期发展相结合、集中解决与分期解决相结合,把好水源可靠性、安全性论证关。技术人员坚持深入一线踏勘,科学合理论证,最终选出最符合饮水安全标准的、工程造价最低、干部群众最满意的建设方案。

 

在乡镇集镇周围和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技术人员们优先考虑依托集镇现有自来水管网延伸,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在发展农村集中式供水时,充分利用山区沟汊多的优势,采用管道输水加水质净化处理设施的模式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

 

每实施一项饮水工程建设,县水利局都要派出技术人员实地指导,从技术上严格要求,严把建设质量关,确保建设效益。

 

20072月,为解决广佛集镇居民的吃水困难问题,水利局技术人员决定从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的武家沟铺设输管道利用压差自流供水。每天一开工,工程建设分管领导和水利技术员都亲自到场,和当地的群众一起,早晨6点出发,中午在村里吃顿便饭,下午2点奔赴工地,晚上7点返回镇上。由于该处地形较为复杂,管线所经地方有的荆棘丛生、沟壑丛横,有的是齐腰深的庄稼,露水打湿了衣服,身上沾满了泥巴,手经常被刺得鲜血直流。技术员有时一天要徒步行走十几公里,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凭着这样的精神和意志,水利技术人员建设了一个个优质工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洁净的放心水,得到了广大干群的普遍赞誉。

 

创新供水管理方式 确保工程永续利用 

为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建得起、管得久、长受益”,水利局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把每一处工程管理推向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工程管理的业主,坚持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对单村供水工程普遍采用“业主”管理,对集镇供水工程采取的是依托供水公司或抗旱服务队成立供水站,企业管理、市场运作。在管理机制上,建章立制,从运行值班、抄表、收费、建立台帐、维修服务、供水安全等方面按县供水公司的经营模式加强对业主的培训指导,并对所有业主进行建档立卡,对业主的服务态度、收费标准、经营效果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阳镇四王庙村供水工程是平利县最早一批实行业主制管理的供水工程,供水人口2000人。这个工程开始是由三阳镇政府管理,但每年镇政府都要拿出1万多元补贴到这个工程中来,就这管网渗漏严重,还经常断水,群众意见很大,供水成了政府的包袱。自98年将这个供水工程转交给业主李朝业后,他累计投入资金10余万元用于管网改造和扩建水源,将原来的抽水变成了自流引水,大大降低了供水成本,同时也加大了管护力度,哪里有渗漏立即就维修,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水价还是原来的1.5元每吨,但现在每年还能盈利1万多元。群众都说这种管理方法好,水价也不高,哪里有问题随叫随到,服务态度也好,水质水量也有了保证。

 

目前,全县实行供水业主管理的供水工程70处,集镇供水站6处,从这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这种管理模式真正落实了工程管护责任,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平利县的供水工程管理走上了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如今, “水甜了,缸净了,‘太阳能’上房了”,这些都是农村最直观的变化,新建的农村住房增设了洗漱池、浴池以及污水排放设施。生活环境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健康水准也提高了。现在,甩开挑水扁担的农民大部分走出家门打工挣钱,留在家里的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畜牧养殖,家庭收入逐渐增加。

 

潺潺水声,流淌着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汩汩清流,荡漾着农民幸福的笑声。水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描绘着平利人民美好的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