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学,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7月入党,水保高级工程师。王定学同志,一个普普通通的水保生态建设工作者,在几十年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汉江水源的平凡工作岗位上,为实现汉江综合治理、改变区域生态环境和净化汉江水质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以默默无闻的勤奋工作诠释着他的人生理想。
爱岗敬业,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生态建设一线
1986年毕业于陕西省水校的王定学,一开始就为自己确定了奋斗目标,踏进白河县水保站工作岗位,就一头钻进山里的沟沟岔岔,带领水保干部扎根基层一线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生产。他针对水土流失污染汉江水源的现状,结合项目建设在全县大力兴修保水保土保肥“三保”田和对小流域逐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总体建设,在工作中王定学总是带头深入田间地头,亲自规划,现场指导,把握工程质量。通过长治三期、五期、七期和丹江口库区上游综合治理一期、二期项目建设,把一条条穷山沟打造成“山上松柏绿,山腰梯田绕,路渠绕山转,河边青青草,溪水潺潺流,堤上杨柳飘”的美丽画卷。王定学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生态建设一线,爬过多少山,趟过多少水、受过多少伤,他自己也不清楚,期间有过多次升迁上调的机会,他从没有动摇过,他说过:“他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大山的儿子,只有把所学知识用于治山兴水、服务农民他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培养。因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治山治水保护汉江水源,他就是凭着这股劲头实践着信念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敢于创新,优化模式生态建设工程独树一帜
白河县资源贫乏,农业基础脆弱,过去靠兴修水平梯田解决了群众温饱,一时成为全省水利建设的一面旗帜。面临怎样解决群众脱贫致富,水利建设还能不能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作为一名水保工程师,王定学敢于开拓创新,大胆探索,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点面结合,生态建设采用山上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水保土;山脚新修石坎水平梯地,加强沟、路、塘、窖综合配套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河道边修堤、造田、建渠,层层设防减小水土流失。同时紧紧围绕陕南移民搬迁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小流域山水田林路桥园实行八位一体化建设模式,建立完善了工程建设建管、监督的制度体系,形成的水源保护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的长效机制,治理工作既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也促进了地方主导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汉江水源保护为宗旨的生态建设成效得到水利部、长江委和各级的一致好评。
苦干实干,实施水源建设工程改变山水面貌
白河县是南水北调重点水源保护区,也是汉江由陕入鄂进入丹江水库最后一个出口断面,如何保证汉江优质水源向北京调水是王定学同志长期思考的问题。长期实践证明生态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水源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王定学组织水保干部深入开展调研,科学规划,加强前期项目储备,全力争取治理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以打造样板精品工程为突破口,以小流域为单元,由易到难,以点带面,组织施工队常年不间断或发动群众掀起冬春季集中会战,在一个“地无百亩平,土无三寸厚”的恶劣条件下,凭着啃硬骨头的精神把一座座荒山修成了层层水平梯田,把一条条穷山沟打造成山清水秀综合发展的精品工程。王定学常年奔走在工程一线,风里来雨里去,汗水洒遍工地,换来了一个个治理成果。几十年来,治理小流域45条,修梯田3.5万余亩,造林10.5万亩,修田间道路250公里,修建河堤210公里,修建引水渠1.8万米,建成水窖等配套设施2100余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0余平方公里。全面完成了长治三、五、七期和期丹治一、二期工程治理任务。
效益显著,生态惠民实现一江清水送北京目标
层层梯田似画卷,荒山变成金饭碗。大治理换来了大变化,生态水保工程改变了过去白河县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人在山上住,水在山下流,天干三天地冒烟,雨下半日光石板的贫困落后面貌。通过生态小流域治理,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群众粮食收入和经济收入成倍增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汉江水源得到有效保护,水质稳定在国家二类标准,真正实现了源头治理汉江的根本目标。在这个保护汉江水源战场上,王定学始终冲在最前沿屡立新功,坚持以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一份汗水,一分收获,曾5次获省、市人民政府和省水利厅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连续6年年终考核为优秀档次,被评为白河县首届劳动模范。
成绩属于过去,作为一名基层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生态建设者,他参加了陕西省经济林造林技术规范修编和陕西省水保定额修编,他总结的四道治理防线、八化治理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现实指导意义。这名称职的汉江水源的忠诚卫士还在默默无闻的为实现山绿、天蓝、一江清水供北京而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