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县区水事>正文详情

白河:“小农水”工程力促“三农”增收

作者:发布日期:2016-06-08 01:26
分享到:

白河县是陕南边沿的山区农业县,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地无百亩坪、土无三寸厚,暴雨半天光石板、天干三天地冒烟”是该县人民群众“靠天吃饭”的真实表述。为了改善“三农”生产生活条件,该县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坚持修田造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了“白河三苦精神”。2011年开始争取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小农水统筹县项目,通过几年的建设,改变了项目区群众种粮“望天收”的困境,并培育出了一批产业大户,成为山区群众精准扶贫的动力。

“堰坝、渠道修好后,田里用水有了保障,我流转30亩水田,当年春季投入十几万元资金,加上自己的田全部种了莲菜,到过年时卖出了30多万元,除去工人工资净赚十五六万元钱,比种粮食的经济效益高出三到四倍左右。”麻虎镇康银村支书杨章勇如数家珍的说。麻虎镇麻虎沟是全国第三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区,过去是烂尾坝、泥巴渠,水田没有保障,许多农户弃田取旱种庄稼,遇到涝季进不了地,种的庄稼也容易受病虫害,当地人称该田叫——烂泥湖。实施小农水工程后,再由有经济头脑的人改种莲藕,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常年解决2030多个剩余劳动力就业,美化了田园,改善了生态环境。卡子镇陈庄村的韩吉祥自己发展的200亩茶园,因抗旱缺水产量产值一直不高,2014年在该村新建了1个池塘、8个蓄水池破解了缺水抗旱的制约,初春就浇灌茶园,茶叶产量不仅提高,并提前一周开始采摘,茶叶产业效益的提高,激发了当地群众种植茶叶的积极性,该村从起初的200亩茶园发展为1000亩茶园,为“一镇一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扩大就业,加快了脱贫步伐。

“只要田地里有水,我就不愁挣不到钱,我种的莲藕别人卖三块,我卖五块,别人卖五块,我卖七块钱,那都比他们卖的快”中厂镇新厂村刘仁元豪情激扬的说。刘仁元利用“小农水”工程项目建设,每年流转40亩水田,种植的原生态莲藕淀粉足、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经济价值较高,除开劳务等存本,每年还能赚个十来万钱。

全国第三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县,白河县涉及8个镇、32个村,三年总投资为47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400万元、省级配套1850万元、县级配套540万元。建成堰坝34座、塘坝9座、渠道58.25公里、渠系建筑物512座、管道铺设171千米,蓄水池22口、水窖1910口,其中恢复780口。让群众实实在在的尝到了甜头,加快了产业发展,走对了精准扶贫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