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陕西日报:群众生命至上——写在2011年汛期来临之际

作者:发布日期:2011-06-23 09:11
分享到:

采访过几次大的洪灾,记忆中最难抹去的,是那些被洪灾无情夺去的鲜活的、无辜的生命;是那些为了百姓安危,昼夜坚守岗位,奋不顾身的党员干部……


生命最为珍贵。房子可以重盖,道路可以重修,生命一旦失去不能重来。


2003年,渭河洪水带走了记者王文


“03·8”是渭南2003年渭河洪灾的代号。这个代号的背后是29万多人口被迫离弃家园,是23亿元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个生命的离开。

2003年9月9日上午9时,36岁的渭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文随当地领导在罗纹河决口处检查灾情时,因冲锋舟被水浪冲翻,不幸失踪在洪流中……

王文的离去,激发了人们对渭河下游防汛隐患的问责。“潼关高程”、“小水大灾”、“南山支流倒灌”……这些问题被媒体和专家学者们一次次提出,又一次次无奈地放下。

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水库建设,陕西人从全国大局出发,义不容辞地舍弃了渭南的2座县城、21个乡镇、248个村庄和100万亩耕地,28.7万移民迁至宁夏。后来因三门峡水库建设方案的改变,这些移民60年代中期起开始回迁,到80年代,大部分都已经迁回原居地。但回迁移民大多居住在水库原计划的淹没区,地势低洼,在三门峡水库的影响下,潼关高程的不断抬高,渭河下游成为著名的“悬河”,小水成大灾,洪水一次次洗劫着他们的家园。

渭河水患与三门峡水库渊源难解。在此后的8年中,2005年和2010年,渭河下游继续上演了倒灌逆流、破堤而出的悲剧。

省水利厅统计数字显示:从1401年至2010年,渭河流域共发生洪水灾害234年,平均2.6年一次,是典型的洪水灾害多发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受灾面积1800万亩次,累计受灾人口3000万人次,死亡人口978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

王文就是统计数字里的第978人。


2010年7月18日晚,汉江流域7万人紧急大撤离


以“旱”著称的陕西,因“汛”死亡人数令人吃惊。省水利厅统计数字显示,从1980年至今,陕西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达到6318人。

特别是在1983年7月31日,安康城区曾遭特大洪水袭击。东城堤决口,房屋倒塌3万余间。89600人受灾,870人殒命,财产损失4亿余元。

因此,在2010年7月18日下午,当气象、水文部门通报安康地区遭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暴雨时;当安康水库入库流量高达25500立方米每秒,创历史新高时……省防总的指挥大厅里气氛骤然紧张。

16646份水情报文陆续涌来,灾情报告一起接着一起。汉江告急,汉江支流告急,安康水库告急……在这期间,省委书记、省长电话直接询问、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确保百姓生命安全。

此时,决策者们讨论最多的是:人员撤不撤,撤哪里,撤多少。

东坝地区位于安康城区的东南角,地势低洼,处于汉江和黄洋河的夹角地带,包括8个行政村和两个社区,共有2.5万人。20年共发生大于每秒1万立方米洪水11次,东坝共进水10次。目前东坝防汛一直争论不下,一种观点认为东坝就应该作为安康城区的滞洪区,起到一定的保护城区安全作用,而且安康市已定位这里为观光农业湿地;另一些专家却认为,东坝地区仅仅2.46平方公里,根本不足以作为汉江安康城区段的泄洪区,其影响微乎其微。思想不统一,决策难下,再加上资金、项目等客观原因,东坝治理迟迟难以实施。

面对7月18日来势汹汹的汉江洪流,1983年的惨剧极有可能再次重演。如果造成人员伤亡,所有的历史问题、所有的学术争执,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给百姓一个交待。

“撤!安康东坝、旬阳县城及所有危险区域必须无条件把人先撤到安全地带。”在众多方案和意见面前,15时10分,省防总指挥长、水利厅厅长王锋做出决定。“群众埋怨不要紧,生命无价,要力争作到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安康水库、石泉水库、喜河水库等水利设施在防总的统一科学调度下,通过削峰、错锋、拦洪,为百姓撤离赢得了大量时间。

人在前面撤,水在后面追。下午16时起,东坝的百姓开始转移。18时,洪水漫入,东坝城区全部被淹,最大水深6米。这天晚上,旬阳、白河县百姓也相继撤离。

惊心动魄的一夜,有惊无险的一夜。这一晚,省防总指挥中心的干部们彻夜未眠;这一晚,汉江干流共撤离人员7.1万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2010年汛期,山地灾害夺走了杨宗兴等134个生命


2010年夏秋交替之际,连续6场50年不遇、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的大暴雨,在秦巴山区引发了难以计数的地质灾害。陕南三市因山洪、滑坡、泥石流死亡134人。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了“5·12”大地震对陕西的破坏。

安康市谭坝乡鸭蛋河村支书杨宗兴,就是这134人中的一个。

安康地区62%以上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和中高发地区,用专家的话说,山区的民宅,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山区难得一块平坦之地,导致山民们分散而居,每到汛期,为了保证百姓安危,当地的党员干部就要靠“人盯人”、“人叫人”、“人拉人”、“人背人”地去一户户撤离疏散。

杨宗兴就是在连续两天帮助40多名群众撤离后,回家换手机电池时,被突来的泥石流压死在自己家里的。他死后,100多名村民连夜冒雨用手把他从泥石中挖了出来,村里一个72岁的老人无偿地拿出自己的柏木棺材为他装殓,处于天灾中的200多名村民自发在雨中为他送葬。

亲人不在了,朋友离开了。秦巴山区里,一个接一个的伤亡讯息让百姓悲伤着、无助着。

7月22日至23日,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山地灾害仍在频发时,来到安康市岚皋县和汉滨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防汛救灾工作。

随行的王锋回忆说,去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当时山石不断滚落,公路严重损毁,一些地方的路基早已被山洪冲噬,不足一米厚的路面空悬着。“太危险了,随行的同志劝赵书记不敢再往前走了。”

但一个党的干部就应该在百姓最需要时,在群众最困惑时,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中间去。“书记不肯回头,他嘱咐我们,拉开车距,慢慢走,一定要去!”

在木竹村,赵乐际满含热泪,拉着在灾害中失去亲人的村民何远志的手,听他诉说,为他擦泪;在竹园村,他安慰86岁的老人祝敏勤,安心生活,等强降雨结束后政府会送你们回家……

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越是最危险的地方,越是灾害最严重的地方,一定有我们的党员和干部。这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为政态度,暖了民心,稳了民心,也鼓舞了士气。


思路调整+埋头苦干,陕西防汛“破冰”启航


回顾那些尘封的水患和逝去的生命,必然有撕心裂肺的痛楚。但痛楚会让我们更加清晰、更加坚定,也会激发出我们无尽的智慧和潜力。

2010年特大汛灾之后,陕西省更加坚定了根治水患的决心。“一定把渭河的事情办好”、“把水利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彻底根治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汉江安康城区东坝的防汛隐患”……陕西主要领导这些掷地有声的指示和承诺,进一步加快了陕西防汛建设的步伐。

上面讲到的陕西防汛三大“死角”,目前都调整思路,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进入实施阶段。

渭河下游:干支分治,疏堵并举,给洪水以出路。

记得2003年在渭南灾区采访时,一些激动的灾区人民下结论说,只要三门峡大坝存在,渭河下游就不可能不遭灾。

但三门峡水库对确保黄河安澜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在水库建成前,渭河也同样水患不断,只是三门峡水库加剧了渭河水患的发生。

埋怨不解决问题,拖延可能造成更大损失。2011年,借助国家大兴水利的契机,陕西人转变思路,继承并创新地沿用了大禹“疏堵并举”的治水理念。一方面加宽加高加固堤防,另一方面建设应急分洪蓄滞区,给洪水以出路。2011年6月1日省政府召开的常务工作会上,通过了省水利厅和渭南市政府提出的在华阴建设南山支流应急分洪蓄滞区的建议。

建好应急分洪蓄滞区后,当渭河发生洪水倒灌支流时,罗夫河、柳叶河、长涧河入渭口设置防倒灌闸可关闭,开启支流分洪闸,把支流河水放入分滞蓄洪区。根据水利厅规划,分洪蓄滞区将在五年内建成,也就是说,五年后渭河下游水患有望得到基本根治。

安康东坝:加高加厚堤防。

4月25日,安康东坝防洪保安工程开工建设。

工程北临汉江,西起东堤,东至黄洋河左岸,南沿安平公路至窑沟口。工程总投资5.8亿元,采用20年一遇洪水标准,新建堤防3680米,堤顶高程253米,同时布置交通闸4座、内外环路各1条、泵站1座,总工期5年。工程建成后,可有效提升安康城区防洪标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城市品位,实现东坝人畅其道、江通其流、汉水安澜、人水和谐的目标。由于东坝防洪工程堤防填筑工程量大、征地移民工作复杂,先期启动东坝防洪工程试验段建设,试验段堤防全长400米,为复式断面的斜坡式土堤,概算投资3283万元,工期1年。

秦巴山区:以城乡统筹的思路做好移民搬迁。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陕南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切实改善环境恶劣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用十年时间,对陕南地区60万户、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其中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12.39万户、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9.3万户、32万人;扶贫移民搬迁28.97万户、116.6万人;生态移民搬迁12.7万户、46.88万人。

今年5月1日,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64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民喜迁新居。

目前,陕西已全面进入汛期。省防总强调要以“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责任心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作着艰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