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秦富陕,其枢在水;建设美丽陕西,其枢在水;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其枢在水。陕西将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建设美丽陕西,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最严格管理:为可持续发展留下“水空间”
——专访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
兴秦富陕,其枢在水;建设美丽陕西,其枢在水;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其枢在水。陕西将“坚守红线”,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为可持续发展留下“水空间”,为建设美丽陕西,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围绕我省水资源形势、如何落实好这一政策、政策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水利现代化的蓝图,本报记者专访了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
量水而行,清醒认识水资源形势
记者:在许多人的概念里,水就是一打开水龙头就有,根本没有缺水的概念。我省水资源总体形势如何,为什么要对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管理?
王锋:陕西地处西北,是全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之一,缺水的程度相当于全国平均有一瓶水,陕西只有半瓶水。同时,存在时空分布不均,7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70%的水资源量集中在陕南。因此,我省缺水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表现在:一是资源性缺水,主要是关中和陕北,人均量分别为国际公认的最低需求线的三成和七成,而且开发利用潜力仅有10亿立方米。到2020年,在大幅度节水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仍然难以支撑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依靠黄河干流和省内南水北调工程补水。二是工程性缺水,为此省委、省政府紧锣密鼓部署了包括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在内的“双
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管理性缺水并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要保护好、配置好、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只有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入河排污总量的“红线”,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本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促进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的转变,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才能为实现“三个陕西”建设目标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记者:请问面对如此严峻的水资源形势,陕西省水利厅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王锋: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最根本、最核心的职能。自国家从2009年提出实行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以来,全省水资源工作就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管水,紧紧围绕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目标,努力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基本形成。统筹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布局“双十双网”,形成了纵跨南北、横贯东西、覆盖全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关中地区结合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建设,在现有重要水源工程之间建设连通工程,并通过实行统一管理、联合调度、水源互补,建设关中城市群的供水网络;陕北以延安延川引黄和榆林大泉引黄工程为架构,建设陕北供水网络;陕南建设中小型工程。构建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科学合理建设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配置水平。
二是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深入。以项目审批为重点抑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近1/3的项目取水方案进行了合理调整,火力发电采用空冷后节水3/4,煤化工用水单耗非国际先进水平不得进入,多数项目使用再生水、矿井疏干水等非常规水源,部分项目实现了零排放。大力推进水资源费和水价改革,形成了多用水就要多缴费的机制。强化计划用水管理,率先在渭河流域实行用水总量和河道下泄流量双控制。
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构建有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加大节水工程体系建设,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全省每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4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四是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建设重点城市水源地水质监测监控系统,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备用水源建设,保障饮水安全。实施渭河综合整治,打造绿色景观长廊;实施汉江综合整治,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采取关井压采措施,控制重点城市地下水超采,建成1300多年的大雁塔开始“改斜归正”。在打造西安浐灞生态区、宝鸡金渭湖、咸阳湖的基础上,启动“八水润西安”工程建设,开创了城市水利、城市河流整治的新境界。
最严考核,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记者:既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对用好我省有限的水资源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落实好这一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王锋: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重点要把握以下五点:一是建立指标控制体系。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基本确立了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和韩城市的水资源控制指标,并安排细化到县级的工作,力争今年完成。这一指标体系就是各地在一个时间段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一个底线。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下,完善和细化用水总量的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得每一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行为都有章可循。
三是最严格的惩戒措施。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停批”,就是对取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第二是“限批”,就是对取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第三是“效率准入”,就是低于用水效率指标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第四是“纳污限批”,就是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四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省政府对各市“三条红线”目标完成、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并作为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是建成现代化的水资源监控体系。这既是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提供技术支撑的要求,也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要以实施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契机,尽快实现对主要河流行政区界断面、重要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地下水水位和取用水户水量的监测监控。
记者:国家从今年开始,对各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我们如何积极应对,如何切实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王锋:水资源管理事关国计民生方方面面,仅依靠水利部门难以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广泛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为了在水资源“国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也为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水资源管理是热点,也是难点,社会各界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将省情水情、政策措施向公众宣讲,公开就是力量,才能凝聚正能量,推进水资源社会管理。为此,我们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动员一切力量,凝聚全社会爱水节水惜水合力,共同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二是分解任务、夯实责任。国务院从今年开始对各省进行考核,我们将尽快出台我省考核办法,公布各市控制指标,将全省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并将各市县落实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起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三是部门联动、科学考核。我们将与发展改革、工信、监察、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统计、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联动机制。逐步探索统计与监测相结合的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各市对“三条红线”的执行情况。
江河之治 全面建设水利现代化
记者:我注意到您多次提到了水利现代化,这对整个水利改革发展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王锋:在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水利工作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上升为陕西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首要位置,水利工作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
水利现代化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谋篇布局。涉及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既要创新治水理念和思路,也要优化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更要提升水利管理水平,是各项水利工作的统领,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利工作的重要遵循。从水利现代化的主旨来看,就是要服务全省可持续发展大局,核心是江河之治,重要手段是水资源管理,就是以现代化的治水理念、规划体系和服务,统筹区域水利发展、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统筹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用水条件和生活环境,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
记者:那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水利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
王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水利现代化包括“建”和“管”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相促进。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水利建设工作持续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但重建轻管以及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把工作重点由水利建设转到建管并重、更加注重管理上来。“建”就是立足两大水系连通、构建全省供水大网,全面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水环境保障能力;“管”就是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两个方面都完善了,也就实现了水利现代化,就可以支撑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润陕西 强化水资源保障绘蓝图
记者:我理解,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不是限制用水,而是合理、高效用水,为可持续发展留下“水空间”,这一政策将长期执行,您能否展望一下未来能取得哪些成效呢?
王锋: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省将实现“水源工程网络化,生活用水集约化,生产用水高效化,河湖环境优美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公共管理法制化”的总体目标,达到“用水安全,河湖健康,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的愿景。
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骨干水源工程和区域供水网络全面建成,重点水源工程实现统一管理,城市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安全得到保障。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初步落实,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重点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河湖、城乡水环境好转,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新增供水能力30亿方,支撑2万亿元GDP。
到2030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全面建立,水资源调控水平显著提高。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重点河湖生态良好,城乡水环境优美,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新增供水能力45亿方,支撑4万亿元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