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水利文化>正文详情

那藏在汉江边的童年

作者:余西会发布日期:2019-11-21 08:25
分享到:

1960年,我的启蒙教育在紫阳县城关完小开始,那时上小学要测验一下你的算术水平,能够顺口完整的不停顿的数完10个数就算合格了。我记得第一课是阴星明老师教的语文课,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必须要铭记于心的教导。算术课老师姓熊,是个漂亮的女老师,在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被两个姓马的娃子气哭了。后来改由姓柳的女老师给我们上数学课,柳老师全名叫柳华英,对学生很是耐心和善,大家都喜欢她。

那个年代师道尊严没得说,学生无论在哪里见到老师,无论是否给你代课,遇到了都是要立正敬礼喊一声“老师好”。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校园里没有因家庭的背景和家长们的贵贱,学生受到特殊关照或歧视。多数同学家境都很穷,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和套着棕袜草鞋上学的不在少数,没人耻笑,点着蜡烛上早自习都是认真的,教室的早晨到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

学校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能更早日加入少先队是每个学生努力向上的目标。德育教育主要是宣扬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引领学生向他们学习。战斗英雄黄继光、董存瑞、王杰、欧阳海及雷锋叔叔都是小学生心里的偶像,这些光辉的形象在那个年代让那些小小的身心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班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天天都有出现。学习好、表现好、遵守纪律是老师评判好学生的三个标准,班上学习好、表现好的多数是女娃子。我在班里不算是个出众的好学生,但也随时努力争取做好事。

每到放暑假,除了布置假期作业,老师都要反复叮咛不要去河里游泳,发现了开学要受到罚站处罚。即便是这样严格要求,照样杜绝不了我们这些靠河边居住的学生。铁杆的朋友总是用暗号和刨耳朵手势相约贼头贼脑地溜出去游个自在逍遥。

作为船夫的子弟都具有一些撑船拉纤的门内技巧,每当父亲他们的船由老河口或安康及下游返回紫阳的时候,我们这帮船夫的子弟都会拿着自制的拉纤的搭链绳,去河边帮忙狠劲地拉上一程。

日子还是艰难的过着,单靠父亲行船挣回来的钱是不够养家度日的,兄长没读完小学就去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学徒工,而不到12岁的我把家里生火煮饭,烤火取暖的任务承担起来,到处拣壩壩炭及浪渣柴供家里生火煮饭、冬季取暖,母亲再不用花钱买了。拣壩壩炭也是有窍门的,紫阳屠宰场是我们一伙小鬼首选地,每当下午3~4点钟屠宰场灭炉熄火,出窑时倒出来没烧尽的热炭被我们一伙拣壩炭的娃娃蜂拥而上抢拾殆尽。

有时候还要跟着哥哥去建筑工地,搬砖背砂挣点小钱补贴家用。

童年,就这样藏在了汉江,藏在了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