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家是条河。据《旬阳县志》记载,龙家河全长13.3公里,流域面积40.9平方公里,为蜀河支流。
龙家河发源于鄂陕交界的滚子岭。小时候我坚信龙家河真有龙。龙家河脑的三岔,左右两条沟分别有白龙洞、黑龙洞。外公家恰好离白龙洞不远。有年春节,我还和表弟一起去过。龙洞在后山陡峭的半腰上,洞口峭壁上有一段原木搭就的凌空便道,需要双手扒着岩石,闭着眼背着身横着脚才能一步步挪过去。最终好奇心战胜了恐惧,我得以跟着表弟胆战心惊地到了洞里。那洞方方正正,宛如一间巨大的堂屋,可容百十人栖身,洞内有汩汩山泉。我不敢细看,连说话也不敢放肆,于是很快就原路返回了。
还记得小时候,每逢夏季久旱无雨,便有人提议去龙洞求雨。似乎是不约而同,人们就会放下手头的活计,从河口开始聚拢,沿途不断有人加入求雨的队伍当中,最终形成一股巨大的人流,一个个满怀着对龙王的虔诚之心,拿着香表鞭炮,抬着供品逆流而上,浩浩荡荡地向龙王洞进发,声势浩大、场面蔚为壮观。
龙家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它像一个爱躲猫猫的调皮孩子,到了夏天,在河里走着走着就倏忽消逝的一干二净,只留下白亮亮的河床,仿佛一条蜕皮的蛇衣。你不理它,再走一段它又会钻出来,在你身边汩汩流淌。龙家河水是肥沃的,凡是它所流过的地方,在砂石里撒上种子,庄稼不用施肥就能疯长,所以龙家河滩冬春麦青菜黄,夏秋绿柳成荫。
改革开放初期,龙家河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有了发家致富的想法。一时间云蒸龙变,先后有好多条“龙”发奋而起,远近闻名。有组建工程队外出搞建筑的袁修龙、依托本土资源兴办纸厂产品远销外省的刘兴龙,还有兴办个体经济经销收购农产品的徐顺龙、带领群众集资修路拉电建校的李成龙……于是,龙家河的高压电通了,点了几千年的煤油灯被扔进了历史;公路通了,人们不再在祖辈们踩过的河道搭石上跳来跳去;人们富了,不再砍柴捡桐子卖了换盐吃……那个时候我才知道,龙家河的天空并没有行云布雨有求必应的“神龙”,只有一河两岸敢闯敢干勤劳朴实的“人龙”。
到了新世纪,龙家河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公购粮不交了、农业税不收了,坡地也都退耕还林了,龙家河的年轻人从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中被解放出来,纷纷涌入大城市,将个人的幸福生活同城市建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用双手建设了靓丽的城市,也把一沓沓的票子带回了家乡。于是龙家河人住上了小洋楼、用上了宽带网,开上了小汽车、跳上了广场舞。
过年回家,在村上工作的堂哥抽空带我看了整齐靓丽的集中安置点,还带我看了正在改造的老院落。印象深刻的是,过去被风雨侵蚀破乱不堪的土墙瓦屋,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轻巧耐用的树脂瓦、高大透亮的落地窗、新型材料装饰的顶棚和墙壁、青石铺就的地面,室内有洗浴室、卫生间,门前有花园池塘,屋后是菜园果园。厨房的柴火灶上热气腾腾,屋里的烤火桌边笑语欢天,所有这些,满满都是儿时的回忆和乡愁的味道,那个充满活力、充满人情味的乡村又回来了!
当然,我还看到了龙家河口隆科现代农业园年产万吨的有机肥料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看到了两岸山上千亩五味子千亩拐枣园热闹非凡,看到了龙家河乡村康养度假综合体工程规划超前,看到了老爷山景区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已具雏形……背井离乡外出的村人又回到了家门口就业,让几近空心的乡村又重焕了生机活力,也给龙家河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良机。
龙家是条河,它汩汩流淌,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