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百藏而不言,水润万物而不语。对在水利行业辛勤耕耘38年的汉滨区水利局李永明而言,水不仅是工作的对象,更是灵感的源泉,他用手中的笔,极尽洗练之能事,将家乡奇山秀水无言的美,描述得淋漓尽致,宛如拥有了生命的精灵,在郁郁中生机盎然。
李永明与水的缘分,仿佛是命中注定。1983年,他入伍后在武警兰州市支队当兵,通讯员的经历,让他与文字结缘。七载的军旅生涯一晃而过,不仅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也奠定他文字创作的基础。退伍后,他进入汉滨区水利局工作,从此便与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38年。38年中,李永明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与责任感。
21世纪初期,面对河流渔业资源屡遭破坏的惨状,他和战友们不辞辛劳,暗访明查,严厉打击非法捕鱼行为,为保护渔业资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担任汉滨区渔政水产站站长期间,他大力推广渔业科技技术,发展大水面养殖,使得全区水产品产量突破1。3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汉滨渔政连续六年被省水利厅、省渔业局评为渔业技术推广和渔政管理先进集体,他也多次被省水利厅表彰为渔政管理先进个人。
在全心投入水利工作中,李永明对文学的热爱也犹如燃烧的火焰,从未熄灭。只要有时间、有灵感,他就会拿起笔,刷刷地写上一阵子,让灵感在笔尖流淌。在川道打井压水,在山上建窖引水,在汉江及其支流上建设电站水库,蓄水发电、防洪灌溉、保障生产生活,这些关于安康水利建设的历史,成为李永明撰写山水散文的养料和水文化撰写的重要题材。他写的《水利人的四季歌》《汉江保护神》《水局长》等文章,展示了水利执法人员日日夜夜奔走在汉江两岸、漂流在汉江上与不法分子作斗争的战斗精神,描写了防汛人员时时刻刻坚守在工作岗位、紧盯着汉江水位看守着安康人生命安全的担当精神,歌颂了水利干部一年四季不停奔波、守护着“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安康不光水美,而且人更美。脱贫攻坚期间,他写的《认亲戚》《暖冬》《李姐瘦了》《扶贫老赵》《田娃》《二娃子脱贫记》《汉江水润泽龙王山》等文章,讴歌了水利人在脱贫攻坚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树立了新时代的标杆,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李永明不仅写尽工作之情,还用心挖掘创作题材,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觉观察到春、夏、秋、冬四季与水的不解情缘,并将此情此景倾之笔端。他写过的关于水的文章共有300余篇,安康的山水养人,也滋润了李永明的胸怀,他的文笔拥有了山水的清澈、灵气、自然气,氤氲气,他撰写的《古井情怀》《怀念水生》《堰塘情》《汉江观云》《陕南土酒香》《汉江四桥观鸟》《汉水沉思》《白鹳话别安康湖》《汉江四美》等山水散文,分别刊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国水利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受到读者的好评,有力地提升了安康山水的美誉度,展现了安康乐山亲水的人文情怀,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康山水的无穷魅力。他写就安康的沟沟壑壑,从低洼、平原到山谷,就如同向我们徐徐展出的一幅又一幅油墨画,也是一张宣传安康的瑰丽名片。
李永明的文章大多与“山水”有关,他的目光总是被那潺潺的流水、浩渺的湖泊所吸引。在他的笔下,水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元素,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存在。家乡的奇山秀水,在他的文字中如诗如画,浅吟低唱间,将山水的柔美多姿、别具一格展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他的散文《一桥观水》更是登上了《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这无疑是对他文学造诣的高度认可。
2020年,李永明的散文集《润水》出版,引起了省市文学大家的关注,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对李永明的山水散文做过这样的评价:汉江、瀛湖、月河滋润了安康的山地,滋润了秦巴的风貌,也滋润了李永明的情怀。他的工作与水有关,他的足迹与水相连,他的笔墨水韵充盈,把各种美水秀水幻化为文章,让它们肆意纵横在一本书中,显现出大美安康特有的魅力。安康作协主席张虹在给李永明《润水》一书作序时讲: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它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作者所记录的每一个乡村生活场景,都像母亲的手指,轻轻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不仅在于作者奉献的所有乡村物事和乡村人物,撩拨了我们心里的乡愁;更重要的是,它对今天这物欲的时代起到了一种校正和惊醒的作用。《润水》不仅获得汉滨区首届文学大奖,还获得第三届丝路文学奖。
面对这些年的山水散文创作成就,李永明这样说:这些年一路走来,在文学的山水间跋涉,得益于安康日报的培养。过去,他是从事新闻宣传写作,安康日报《汉江晨刊》开办《水润汉滨》征文以来,他才开始从事散文写作,是安康日报点燃了他的文学之火,圆了他的文学梦想,现在,《水润汉滨》征文已在全省水利行业形成了水利文化品牌,受到省市水利部门的高度赞扬。在李永明的影响下,汉滨区水利局的年轻一代也受到了启发。他们学习李永明的专业精神和文学情怀,将水利工作与文化创作相结合,推动水利事业的创新发展。
李永明的故事,是安康这片土地上的一段佳话,他的文字,是这片土地最真诚的赞歌,他的故事和作品,始终传递着这样的旋律——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文化的摇篮,更是心灵的归宿。在轻吟低唱的文字中,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来自山水间的呢喃,感受到那源自心底的敬畏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