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安康市水利局> 水利新闻> 水利文化>正文详情

耳畔响起那歌谣

作者:李永明发布日期:2024-07-29 16:12
分享到: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首朗朗上口、恢宏大气的歌谣《我来了》,作者为《安康日报》著名记者于邦彦。歌谣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反映了广大群众在建设陕西安康市八一水库过程中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曾得到郭沫若、艾青的高度评价,先被选入郭沫若、周杨选编的《红旗歌谣》。1961年,又被北京出版社选入北京中学生《语文》试用课本,继之进入到当时全国中小学通用教材。

艺术源于生活,这首歌谣就诞生于八ー水库建设工地上。

1958年,由3万余名民兵和退伍军人组成的安康农业八ー基建团,听从党的号令,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在傅家河源头下游38.5公里处动工修建八一水库。建设者在面对地质复杂、工程量大、条件艰苦、天气恶劣等重重困难的考验下,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施工。

那年,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丝毫阻挡不了建设者高涨的劳动热情。

乡亲们和水利工作者一齐上阵,工地上几十面红旗迎风招展;号子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建设工地上,青年突击队、铁姑娘排、退伍军人冲锋队比比皆是,他们互相比赛着挖土、运土、垫方。伴着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歌曲,建设者有的在刨土,有的在打夯。往坝上运土的有人力车、畜力车,还有肩挑背扛建设工地尽管人山人海,但各有分工、秩序井然,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小队员刘建国20岁出头,从部队退役后接到建设任务,他甚至没来得及赶回家看一眼年迈的母亲,匆匆给家里拍了份电报,就和战友们投身水库建设中。他每天和战友们一起冒着严寒酷暑开山炸石、推车刨土,手掌出血了,来不及包扎,汗水湿透了衣服,没时间换洗。在一次劳动中,他不幸被落石砸中,壮烈牺牲在修建八一水库过程中,共有50多人先后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绿水青山间。

当时条件艰苦,建设者仅用小推车、铁锹、竹筐等简单工具,靠着肩挑背扛,用战天斗地的精神,让高山低头,请河水让路,累计跨越29个山头,经过75处险崖,穿过17个隧洞,绕过23道河湾,建成了全长32公里的盘山渠道,为下游的灌溉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从劳动人民口中唱出这首歌谣,基于这些感天动地的故事原型,歌谣《我来了》就诞生在建设工地的赛诗会上。

八一水库更成为惠及百姓、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这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凝练成为耳熟能详的歌谣,影响着一代代安康人。

1988年起,党和政府在八ー水库建设基础上进行提升扩建,修建黄石滩水库。现在的黄石滩水库,是镶嵌在绿山上的一颗宝石,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美丽的黄石滩水库,青山环绕,绿波微阑,水鸟密集,鱼群遨游,已发展为集灌溉、防洪、供水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水库,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康市投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保障着区域内25万人饮水和5万余亩衣田用水。围绕黄石滩库区,形成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致富链,惠及四周村民。冬去春来,岁月流转,建设者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如同水库涌出的汨汨清水一般,沁润着安康人民的心田。

如今,安康市水利工程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但《我来了》这首歌曲依旧经典,用红色的大字,雕刻在悬崖上,依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

这首歌谣,总在不经意间回响于我的耳畔。